目前,银行正陆续落地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业务。
近日,兴业银行作为民政部全国首批养老机构预收资金监管合作银行,在天津率先落地养老机构预收资金监管业务,成功与多家本地养老机构对接并开展合作。
兴业银行方面表示,自民政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以来,兴业银行迅速响应,高效完成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对接,以及行内系统模块开发和生产环境测试,具备合规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费、押金、会员费等预收资金监管的各项条件。截至9月末,兴业银行已在上海、河北、江苏、广东、湖南等多地区获取民政部门养老资金监管业务资格。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构建了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平台。例如,光大银行构建“阳光金养老”预收费资金监管平台,该平台可实现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缴费资金全流程监测、资金拨付审核与风险预警等多项功能,全面协助民政部门提升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有效防范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和资金挪用风险,切实保障老年人资金安全。
据了解,截至2025年6月末,光大银行已成功中标全国20余个省市的养老预收费资金监管业务资格,并与南京、重庆等多个重点城市民政管理机构完成系统对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合作样板。
再例如,今年8月,工商银行桂林分行上线系统内首个养老预收费监管平台。此次上线的三方监管系统是工行系统内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实践。系统深度融合金融科技与养老服务监管需求,可为养老机构提供安全、规范的预收费资金存管服务,并赋予民政部门实时查询资金动向、精准实施划拨监管、及时进行风险预警的强大功能。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桂林分行已成功开立养老机构监管专户7户;推动年金业务发展,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规模8.4亿元,较年初增长8.9%;企业年金存量受托客户较上年新增18户,增幅达58%。
某西北地区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业务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正处于快速布局与推进的关键进程中。2024年4月,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为该业务的开展奠定了核心制度基础。该业务对承接主体设有明确资质要求,此前民政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已联合制定了存款具体要求、办理程序以及养老机构与存款银行的权利义务等配套规则。监管部门综合考量银行的资信状况、服务水平、风控能力、人力资源等多维度因素,筛选确定具备承接资质的银行名单,仅入围银行可开展此项业务。
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对商业银行而言,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业务具有较高的价值潜力:一方面,其是银行服务养老机构的重要业务端口,能深度切入养老产业赛道;另一方面,也是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重要渠道。目前,头部商业银行已围绕该业务展开多方面探索,积极与养老机构构建全方位合作关系,并充分发挥自身业务能力尤其是数字化优势,推动业务落地与优化。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商业银行开展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业务,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资质获取为首要前提,商业银行需积极对接监管部门,争取入围官方确定的资质承接名单,这是开展该项业务的基础条件;二是严格落实监管政策要求,需全面遵照七部委《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规则,确保业务开展全程合规;三是健全内控体系与优化业务流程,围绕预收费资金监管业务,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与机制,对业务全流程进行系统性优化,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与服务效率;四是深化业务价值挖掘与交叉营销,以该业务为核心端口,充分挖掘其资质价值,依托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场景开展交叉营销,拓展业务边界与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