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富联刚刚干了一件让市场侧目的事:把股份回购价格上限从不到19.36元一口气提到了75元/股。这个数字,几乎是原价的近四倍。而就在同一天,公司股价收盘报58.93元,这意味着——当前市价已经远超原有的回购上限,不调整的话,回购动作根本无法继续推进。
根据公告,截至披露日,工业富联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769.74万股,耗资约1.47亿元,均价在18.40元至19.84元之间。这说明前期的回购是在较低价位完成的。但随着股价走强,原有价格框架显然已不适应现实。此次上调至75元/股,并未改变回购方式、期限和其他条件,且属于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策范围,无需再经股东会审议,程序合规高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设定的价格上限并非随意拍板,而是严格控制在董事会决议前3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150%以内,符合监管要求。这也反映出公司在资本运作上的审慎与规范。
这家公司,正在被重新定价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多说几句。我不是盲目乐观的人,但工业富联这一轮的走势和操作,确实值得深思。
首先,股价能从不到20元涨到接近60元,背后不是情绪炒作那么简单。查阅资料可知,公司主营业务中云服务设备和通信网络设备合计占比超过99%,正是AI算力需求爆发的核心受益者。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提速,服务器订单持续放量,作为富士康体系内最具科技成色的上市平台,它的业绩弹性正逐步释放。
其次,机构也在用真金白银投票。金鹰基金旗下多只产品重仓持有,单日浮盈可观,说明专业资金对其长期价值已有共识。更关键的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像工业富联这样的高端制造企业,正在以技术输出、生态协同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不再只是代工标签。
在我看来,这次大幅上调回购价,不仅是技术性调整,更是一种信号:管理层愿意以更高的成本维护股东权益,也意味着他们对公司未来价值的信心远高于当前市值。75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底线承诺。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科技周期波动、海外政策变化、地缘政治等因素都可能带来扰动。但我认为,只要中国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出海的大趋势上站稳脚跟,工业富联这类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全球交付经验的龙头,就仍有向上空间。
别再只把它看作“代工厂”了,它正在成为一张代表中国智造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