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富联正在从“代工厂”蜕变为AI基础设施的全球总包商+技术合伙人。其AI高增长逻辑之硬核,绝不是一般伪AI“蹭概念”这么简单,而是全球AI算力基建的核心链条,这是它股价从13元涨到71元、市值破万亿并拒绝深度调整的底层推动力。
我们连续跟踪三年,不断丰富内核资料,探究其中奥秘,现再整理出工业富联强大护城河的八大核心逻辑:
1 深度绑定全球AI总龙头英伟达和北美大厂
• 工业富联是英伟达GB200系列AI服务器的核心制造商,2025年Q2 AI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60%,云服务商服务器营收增长150%。
• GB200已量产爬坡,GB300已获客户明确出货需求,单台利润更高,目前已经逐步放量。
• 它同时还是OpenAI、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北美CSP的AI服务器主力供应商,全球AI服务器代工市场份额超30%。
2 AI算力基建“军备竞赛”阶段方兴未艾,远远看不到结束迹象
• 2024年北美四大云厂商(谷歌、Meta、亚马逊、微软)资本开支同比增长55%,达2285亿美元,AI算力需求呈“量级跃升”。2025年全球资本争先恐后继续高歌猛进,资本开支不断超出预期,特别是最近出现的AI产业“抱团”,预期其更美好更长远的美景。
• 工业富联的AI服务器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超40%,是AI算力基建的“军火商”。
• 主权AI(各国自建AI基础设施)正在兴起,未来5年新增市场空间超1万亿美元,工业富联是中国唯一能承接北美AI订单的代工龙头。
3 产品结构升级,利润率持续改善
• 针对市场诟病工业富联毛利率,净利率低的问题,我们拆分后发现,在公司从代工到AI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型过程中,其AI服务器占比不断提高,毛利率也远高于传统服务器,不久的将来完全有可能提高到15%(传统服务器5%-8%)较高水平。随着GB200/GB300占比提升,公司整体利润率有望结构性改善。
• 800G高速交换机营收2025年上半年增长近3倍,成为AI数据中心互联的核心设备,进一步打开盈利空间。
4全球基地布局——“中国+东南亚+北美”三地冗余产能,锁死订单
• 越南、印度、墨西哥、美国(得州、威斯康星)基地全部通过英伟达/苹果/亚马逊认证,24小时接力生产,交期比同行快1/3。
• 越南工厂2025年AI服务器产能已占集团25%,0%关税出口美国,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 威斯康星园区拿到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补贴,政府承担15% Capex,等于白送产能。
5美国关税潜在受益——“去美国化”反而让它更值钱
• 美国对中国服务器整机关税25%+,但工业富联美国本土基地2026年满产,“Made in USA”标签直接跳过关税,溢价10%照样抢单。
• 北美CSP在RFP里强制要求30%以上产能来自非中国地区,只有工业富联能一次性满足“技术+规模+产地”三重要求,订单集中度反而提升。
• 华府若2025年某个时刻加码关税,因竞争对手(广达、纬创)没有美国大规模量产能力,将直接利好工业富联美国产能。
6参与英伟达深度开发——从“代工厂”升级为“技术合伙人”
• GB200/GB300的液冷机柜、NVLink交换背板、HBM基板都是工业富联联合英伟达共研,拥有几十项共同专利,技术迭代越快,绑定越深。
• 下一代Rubin架构(2026)的散热、供电、高速连接器规格,英伟达直接拉工业富联工程师进Roadmap讨论,反向把广达/纬创排除在初期设计之外。
• 等于说:Rubin越先进,全球能做量产的越只有工业富联,技术壁垒从“制造”升级到“共同定义标准”。
7灯塔工厂+机器人组装——AI工厂造AI服务器,成本曲线碾压
• 国内7座灯塔工厂(深圳、成都、郑州、昆山、衡阳、赣州),位列国内第一。其工业机器人密度>1500台/万人,AI服务器良率>99.5%,比行业高3个百分点。
• “黑灯工厂”24小时无人化生产,单台AI服务器制造费用比同行低8~10美元,一年出货100万台就是1亿美元纯利。
• 机器人、数字化、AI质检全是自研+自产+自用,成本端持续下降,利润率结构性抬升。
8国内物理AI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先行者”
(本号有专文论及)• 英伟达在2025年CES明确提出“物理AI”概念,强调AI将走向“感知-推理-执行”闭环,而工业富联作为其硬件核心合作伙伴,正是物理AI生态的重要一环。
公司基于 NVIDIA Omniverse 自建 Fii Omniverse 数字孪生平台(FODT),在自家灯塔工厂内完成“AI 训练—仿真验证—产线部署”全链路闭环,实现机器人协作、缺陷检测、动态排产等场景的物理 AI 应用落地,2025 年已对外输出整套灯塔工厂解决方案,率先把物理 AI 从“算力”推向“生产力” 。
终极总结:
总而言之,工业富联=AI算力军火商+全球产地免疫关税+英伟达技术合伙人+灯塔工厂降本怪物+物理AI践行者,估值体系已经从“电子制造”跃迁到“AI基础设施核心资产”,万亿市值只是新起点,未来看3~5万亿并不稀奇。
旧估值模型可以休息了,一个AI时代的“台积电+鸿海+阿斯麦”混合体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