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驾驶成为车企核心的卖点,一种被称为“智驾神器”的灰色产品正悄然在电商平台流通。它们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方向盘“装饰环”“助力球”等,却能让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的“脱手检测”功能沦为摆设,成为危害道路安全的“凶器”。
近日,由公安部组织起草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要求增加辅助驾驶汽车安全技术要求,包括增加驾驶人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要求。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双管齐下”,旨在从技术上解决“智驾神器”隐患。
《条件》尚待落地,但记者调查发现,“智驾神器”仍在以不同的名称或形式在电商平台销售,且覆盖了目前几乎全部的主流汽车品牌,商家、平台、买家、车企到底谁该为安全买单?记者就此询问律师和业内人士寻求答案。
“神器”隐身:
电商平台的猫鼠游戏
如今在各大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直接搜索“智驾神器”,已经难见其踪。但这类产品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换了“马甲”继续流通,商家将其包装成“智驾伴侣”“方向盘装饰贴”“方向盘配重环”等商品来规避平台审核。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进行咨询,大部分售卖“智驾神器”的商家面对询问时都保持警惕,以“懂的都懂”等含糊语言回复。但也有部分商家明确向记者表示“能够解决智驾不握方向盘的提示”,该商家还向记者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商家双手脱离方向盘在马路上行驶,展示“智驾神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目前电商平台上售卖的“智驾神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长条状的电容绑带,主要针对问界、小米、极氪等品牌的电容式方向盘;另一类是挂在方向盘上的配重环,主要针对比亚迪、特斯拉、理想等品牌的电阻式方向盘。
记者在购买电容绑带类型的智驾神器后,发现商家还附带了充电器和使用说明,提到“汽车熄火后需重新捆绑,规避脱手提示”等注意事项。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车企在触觉方面,主要依赖方向盘的扭矩传感器来检测手部施加的自然扭矩,或者依靠方向盘电容传感器来感知人体电容信号。这些“智驾神器”则通过针对性的配重环或电容绑带“欺骗”了方向盘的传感器,让辅助驾驶的脱手检测功能难以生效。
资深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郭涛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车企从技术端难以根除“智驾神器”的滥用。尽管车企还可以通过视觉技术判断驾驶员状态,如通过驾驶员监测系统(DMS)的红外摄像头来捕捉驾驶员面部特征、视线方向,判断是否专注驾驶,但“一心作弊”的用户会配合反光墨镜、遮挡摄像头等方式干扰DMS的视觉监测。
这意味着,即使未来《条件》正式落地,也需要各方协同发力解决“智驾神器”屡禁不绝的乱象。
责任界定:
谁该为违法行为买单?
此前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曾收到志愿者反馈称,有电商平台的部分商家对外出售“智驾神器”,违规宣传产品能“解放双手”。据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近期披露的调查数据,涉案店铺销售的“智驾神器”目前覆盖主要智能汽车品牌,销量多在千件以上,最高达1.3万余件。
“智驾神器”屡禁不绝,各方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康德智库专家、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浩楠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销售“智驾神器”的商家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产、销售明知用于规避车辆安全系统的“智驾神器”,属于生产、销售缺陷产品的行为。如果因使用该产品导致交通事故,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构成间接侵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智驾神器’这类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本身即属违法。若商家明确宣传具有‘解放双手’等误导性功能,还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如果因产品缺陷造成严重后果,责任人甚至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徐浩楠表示。
作为销售渠道的电商平台也无法独善其身。徐浩楠表示,电商平台若对平台内商家销售“智驾神器”等行为放任不管,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有义务对平台内经营者及其商品或服务信息建立检查监控制度。如果发现平台内的商品或服务信息存在违法情形,平台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报告主管部门。
徐浩楠称,如果电商平台明知或应知商家在利用“方向盘装饰环”等伪装名称销售非法的“智驾神器”,却未采取必要措施,那么根据法律规定,平台需要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目前,一些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已推动电商平台对“智驾神器”进行下架、搜索干预等处理,这反映了平台在实践中已被要求履行其管理责任。
技术真相:
智驾技术远未到“放手”阶段
没有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为何“智驾神器”还能有市场?一大重要原因是,很多人相信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让人“放开双手”的程度。
这背后,是此前部分车企的过度宣传,将L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辅助驾驶包装为“高阶智驾”,误导了消费者的判断。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向记者表示,“高阶智驾”本质是企业创造的营销概念,其脱离了分级标准,导致用户误判了系统能力,也弱化了“人机协同”的复杂性,引发“全场景适用”的幻觉。这种误判增加了“智驾神器”的需求。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中国具备L2级的乘用车新车累计销量775.99万辆,渗透率达62.58%。郭涛表示,目前中国智能驾驶处于L2级辅助驾驶广泛普及、L3级逐步试点、L4级场景化示范的进阶阶段,核心特征是“辅助而非自主”。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智能汽车普遍处于L2级别,虽然这一级别具备了一定的自动驾驶能力,但本质上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需要驾驶员时刻保持警惕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然而,由于车企宣传中的模糊表述,部分消费者可能误解了L2级车辆的实际能力,误以为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这种营销话术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可能引发交通安全隐患。因为消费者在误解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能力后,可能会在驾驶过程中做出使用‘智驾神器’类似的错误决策或行为,从而增加事故风险。”王鹏表示。
郭涛认为,“智驾神器”泛滥的深层原因是用户对辅助驾驶技术原理认知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同时智能汽车行业早期监管与标准滞后,给违规操作留下了空间。要根除“智驾神器”,需要全链条共同发力:电商平台要用AI等新技术突破关键词审核局限,建立违规商家黑名单,清理伪装销售的产品链接;监管部门需强化生产源头管控,明确此类产品为违法配件,加大查处力度;车企应优化安全提示与干预机制;交通部门则加强路面执法。只有形成“技术防护+平台整治+监管查处+用户教育”的闭环,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