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资本市场最关注的几个问题都来了——机器人、出海、毛利率、与华为的关系,一个没落。但有意思的是,管理层的回答几乎可以用“标准话术”概括: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反复出现了至少6次。
从公开信息看,这场说明会由公司董事长张正萍亲自坐镇,财务总监刘联、董秘申薇等核心高管悉数出席。会上确认了几个关键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105.34亿元,同比增长3.67%;归母净利润53.12亿元,同比大增31.56%;更关键的是,三季度单季毛利率达29.95%,直接回应了市场关于“赛力斯只是代工厂”的质疑。这个数字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也说明当前问界系列在高端市场的溢价能力正在兑现。
海外市场方面,公司明确提到已在2025年9月亮相慕尼黑车展,这是AITO品牌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虽然没有披露具体销量目标或建店数量,但“智慧重塑豪华”的定位清晰指向欧洲高端电动SUV市场。结合此前规划,2026年前要在欧洲和中东布局100家体验中心,节奏上并不算慢。
但真正让人琢磨的,是那个被反复追问却始终未给具体时间表的“机器人业务”。10月9日,赛力斯官宣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合作框架协议,市场一度猜测将在4S店部署导购机器人。股友甚至提问“鸿蒙智行4S店测试表现如何”,张正萍的回应依然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说白了,目前还没有可展示的DEMO,更别提量产节点。
我倒是不意外这种模糊表态。要知道,赛力斯港股IPO计划中,70%募资将用于研发,外界普遍认为这笔钱可能投向低空经济(eVTOL)和具身机器人两大前沿方向。而公司已注册“赛飞”“凤航”等航空商标,还与中国航天电子院签约,动作频频。这说明它的野心早已不止于造车。
但问题也在这儿——你现在是个年赚50多亿的车企,投资者要的是确定性。当你说“高强度投入AI”,大家想知道的是:投入多少?团队规模?技术路径?否则很容易被视为讲故事。尤其是当前股价承压(最新跌幅-1.68%,成交额超22亿),市值管理压力不小。
在我看来,赛力斯的确在转型成为一家“智能出行科技集团”,从M5到M9的产品线验证了制造能力,与华为的合作夯实了智能化基础。但下一步若想摆脱对华为生态的依赖(毕竟2024年问界收入占比高达90.9%),就必须拿出属于自己的技术标签。机器人也好,飞行汽车也罢,都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
它能不能赢?我不敢打包票。但我相信一点:这家公司,已经在为五年后的战场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