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港股上市,一举拿下140.16亿港元净募资额,刷新国内车企IPO纪录。更惊人的是,22家基石投资者给出了超1700亿港元的认购热情——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打新热”,而是国际资本对中国高端制造与智能电动车企长期价值的一次集体投票。
这次IPO由中金公司和银河证券联合保荐,标志着赛力斯正式完成A+H布局,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的境外上市案例。尽管上市首日股价破发、国际配售反应偏冷,但西部证券随即发布研报,明确维持“买入”评级。理由很清晰:H股融资七成投向研发,技术护城河正在加速构建;销量持续高增,问界M9、M8稳居各自价格带销冠;同时公司正协同火山引擎探索具身智能,布局下一代出行生态。
从数据看,赛力斯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达35.6万辆,10月单月交付突破5.1万辆,同比增长超42%。尤其是新问界M7,上市41天大定订单破9万,市场号召力依旧强劲。而在高端市场,问界系列已占据3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21%的份额,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但我更关注的是它背后的转型逻辑。过去外界总说赛力斯是“华为的代工厂”,但2024年斥资25亿元收回问界商标、今年再花115亿收购引望智能10%股权,已经表明其摆脱依赖、走向品牌自主的决心。如今港股募资中70%用于研发,重点投入智能驾驶、魔方平台以及低空经济等前沿方向,说明这家公司正在试图从“产品制造商”转向“技术创新型企业”。
我自己一直认为,真正值得长期看好的企业,不是靠短期爆款撑场面的,而是能在资本、技术和战略上持续进化的。赛力斯现在做的,正是这样一场自我重塑:用资本打开全球化通道,用研发构筑壁垒,用独立品牌出海规避地缘风险。虽然短期内仍面临利润波动、主力车型结构集中等问题,但它的路径是清晰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重庆打造的超级工厂已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并牵头制定汽车数据出境安全标准,联合比亚迪等25家企业推动合规出海——这些动作都不是短期投机者会做的事,而是为长远国际化铺路。
当然,挑战也不少。华为鸿蒙智行扩容为“四界”,赛力斯独占优势被稀释;低空经济虽有布局苗头,但认证严、周期长,存在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目前也呈现主力资金流出、筹码分散的现象。
但在我看来,只要它能坚持把AI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技术自主化和全球化,赛力斯就仍有潜力从“华为光环下的成功者”,成长为真正的中国智能豪华车领导者。这一次港股上市,或许正是这场蜕变的关键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