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开完问界M7,我还琢磨着这厂家挺有意思。要搁十年前,跟我提小康汽车,那就是一堆不入流的小面包和皮卡的代名词。结果人家摇身一变,改名赛力斯,靠着一手好牌混成了2000多亿市值的"第三大车企"。也是牛啊。
华为加持的确是神奇,短短几年就把销量干到了50万台,其中问界系列贡献了80%以上。圈内人都知道,这问界系列的灵魂从头到脚都是华为的,赛力斯基本就负责了个"代工"。说白了,除了车身和底盘,其他有脑子的东西基本全是华为的。我记得2019年第一次看华为Smart Selection这个概念时就想,这不就是把手机ODM那套搬到汽车上了吗?
但是吧,跟手机不一样,造车这事儿讲究的是一个长期主义。搞软件的思维跟造车的思维压根就不是一个频道。拿手机来说,不行就换壳,换供应商,甚至换品牌。汽车研发可是动辄四五年一个周期,你今天断供,明天就是半条命没了。
赛力斯这事儿,严格说起来是个教科书式的"寄生模式"风险案例。我这些年看多了车企合资、技术合作,哪见过这么玩的?直接把核心竞争力外包出去,自己变成"提供车壳的供应商"。
记得去年我试驾问界M7的时候,销售全程没提一句赛力斯,全是"华为汽车"、"华为设计的"、"华为研发的"。我寻思这车身上要是没贴华为Logo,可能连销售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卖
更扎心的是,华为现在玩起了"多对一"。去年华为一口气跟奇瑞、北汽、江淮、上汽都搞上了,从一个"问界"变成了"五界"——智界、享界、尊界和尚界,你赛力斯哪来的底气认为自己还是"亲儿子"?人家鸿蒙座舱4.0首发给了阿维塔,智界R7抢了你的华为展位,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你"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吗?
技术空心化的代价
说句公道话,赛力斯这些年基本没啥拿得出手的自研技术。三电系统?华为的。智能驾驶?华为的。车机平台?华为的。这么玩,你拿头跟比亚迪、上汽这种有技术积累的厂商拼?
前段时间拆了台问界M5,底盘做工是真不错,但整车三电系统完全看不到赛力斯的影子。搁在华为电驱、华为电机、华为热管理这些标签下,我怀疑赛力斯自己的工程师都搞不清楚这玩意儿到底咋工作的。万一哪天华为一拍大腿说"不玩了",你怎么办?
而且最致命的是,问界的品牌认知完全和华为绑定。我采访过几次消费者,十个里有八个认为"问界就是华为车",根本不知道赛力斯是啥。这种状态下,你怎么去建立自己的品牌力?怎么培养用户忠诚度?
看看长安新上市深蓝s09
电池最好的宁德时代,最牛的华为智驾,全时四驱,
5.2米车身,价格不到30万,良心大大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