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证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刚结束,市场就炸了锅。
不是因为业绩差,恰恰相反——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增长近20%,归母净利润同比飙升80.26%,扣非净利润更是暴涨93.03%。单看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长超八成,经营状况明显回暖。但投资者的关注点,几乎全集中在那个拖了六年的“悬案”上:华创证券到底能不能顺利成为新实控人?
股东变更卡在证监会审批
此前,嘉裕投资所持太平洋10.92%的股份已被司法拍卖,由华创证券拍下。理论上,这本该是一次股权结构优化的契机。但现实是,这笔交易至今未能完成过户。原因很明确:还需中国证监会核准。所以在法律意义上,嘉裕投资仍是第一大股东。
投资者连环追问:“审批卡在哪一步?问题出在哪里?”管理层回应却始终如一:“将按法规及时披露。”这种标准话术显然没能平息疑虑。六年纠纷未解,市场早就不满足于程序性答复。更有人提到传闻——华创因自身问题,正寻求二次转让已竞得的股份。对此,公司仅表示“无应披露未披露信息”,等于没说。
我理解监管审慎的必要性,尤其涉及券商控制权变更,关乎金融稳定。但六年拉锯战确实消耗了太多市场信任。一个盈利能力持续改善的券商,却被困在股东迷局中,无法释放全部潜力,实在可惜。
盈利改善却仍无缘分红
另一个扎心现实是:尽管今年利润大幅增长,太平洋依然分不了红。总经理李长伟解释得很清楚——累计可供分配利润为负,不具备分红条件。这话听着熟悉吗?很多困境反转股都走过这一阶段。说明过去几年亏损窟窿还没完全填上。
但从积极角度看,连续三个季度盈利回升,现金流若同步改善,未来一旦满足条件,分红可能就会提上日程。这对长期投资者来说,是个值得期待的信号。
市场情绪偏乐观,但需要更多确定性
目前太平洋股价4.26元,微跌0.70%,成交额达4.52亿,融资融券数据也显示资金关注度不低。说明即便存在不确定性,已有部分资金开始布局其基本面修复逻辑。
在我看来,太平洋现在的核心矛盾不是业绩,而是治理透明度和控制权落地的清晰路径。业绩能大幅反弹,证明经营管理在好转;但如果大股东问题迟迟不决,战略协同、资源整合、甚至再融资都会受限。
外资最近纷纷上调对中国股市预期,券商板块也被看好。在这个节点上,太平洋若能尽快打破股权僵局,或许真有机会从“问题股”转身为“价值洼地”。只希望下一次说明会,管理层能少说一句“以公告为准”,多给一点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