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太保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11.1%,归母净利润达457亿元,同比大增19.3%;更关键的是,新业务价值(NBV)实现可比口径下31.2%的强劲增长,创下近年来的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其寿险银保渠道的快速扩张、产险成本率的持续优化,以及投资端在波动市场中抓住机会的能力体现。
从业务结构来看,太保寿险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尽管代理人队伍规模保持稳定在约18.1万人,但核心人力产能显著提升——月人均首年保费达到7.1万元,同比增长16.6%。与此同时,公司持续推进“长航”战略,推动客户向中高端迁移,中高客及以上客户占比大幅提升4.8个百分点。而在渠道布局上,银保成为最大亮点:前三季度银保新单保费达380亿元,同比增长52.4%,其中期缴业务也实现了43.6%的增长。这一直接拉动了整体新业务价值的跃升。反观代理渠道,虽新保业务仍同比下降1.9%,但降幅已明显收窄,且分红险占比上升至58.6%,显示产品结构正在主动优化。
太保产险方面则展现出稳健运营的能力。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9%,维持合理增速;非车险业务虽因主动调整有所下滑,但综合成本率改善1.0个百分点至97.6%,得益于自然灾害影响减弱和费用管控加强,承保利润得以释放。
投资端的表现更是超预期。虽然净投资收益率受利率下行影响微降至2.6%,但总投资收益率却提升0.5个百分点至5.2%,反映出公司在权益市场震荡中把握住了A股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机会。这也直接推动了盈利增幅走阔,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5.2%,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强势反弹。
看到这份成绩单,我不得不说,中国太保正在走出一条差异化且可持续的价值增长路径。它没有盲目追求人力扩张,而是聚焦“优募优育”,通过“芯”基本法提升队伍质量;在渠道上果断发力银保,弥补传统个险疲软的同时打开了新的价值空间;而在投资和成本管理上的精细化运作,也体现了大型险企的成熟风控能力。
更重要的是,公司围绕“保险+健康+养老”的生态布局——即“352”大健康蓝图——正在逐步落地,为长期客户黏性和服务附加值打下基础。光大证券据此上调其2025-2027年盈利预测,并维持A/H股“买入”评级,我认为是有充分依据的。
当然,风险仍存。经济复苏节奏、利率走势以及政策变化都可能扰动未来表现。但从当前趋势看,中国太保已不再只是被动应对行业转型的参与者,而正逐渐成为引领者。对于关注保险板块估值修复的投资者来说,它的动量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