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传媒要砸4800万改造湖南图书城,不是为了多卖几本书,而是想把这座老牌书店变成长沙年轻人的“文化打卡地”。这个项目刚在11月20日通过董事会审议,计划使用公司2010年IPO结余的募集资金,对位于长沙五一商圈核心地段的湖南图书城进行整体升级——从内部功能分区到外立面翻新,总面积超1.1万平方米。更关键的是,它的定位彻底变了:不再只是“卖书的地方”,而是要打造“中国年轻力创意文化策源地”。
项目由中南传媒全资子公司湖南省新华书店及其旗下阅读花园共同实施,规划经营面积5200㎡,其中对外招商占比高达3570㎡,将引入潮流文化、创意消费类品牌;自营部分则保留图书零售和文化餐饮。整个建设周期预计20个月,第四年开始盈利,未来十年累计收入预计达2.7亿元,净利润约868万元,投资回收期9年。听起来不算暴利,但胜在稳定,且具备城市文化地标潜力。
说实话,看到这个方案,我是有点意外的。一家传统出版国企,居然能主动跳出“图书零售”的舒适区,去碰年轻人的社交与消费场景,这步子迈得不小。尤其是在长沙这样一座以夜经济、网红文化著称的城市,五一商圈本身就聚集了近150万㎡商业体量,竞争激烈。中南传媒没有选择做大而全的购物中心路线,反而聚焦“小而美”的垂直赛道,用“年轻力+文化创意”做差异化标签,这种策略是清醒的。
我尤其注意到一点:他们明确提到当前长沙在年轻力文化创意消费领域存在供给缺口。这话不假。虽然文和友、超级文和里、IFS这些地方人流量大,但真正能让年轻人坐下来看书、参与策展、为兴趣付费的文化空间并不多。如果这次改造能在空间设计上做出记忆点,在内容运营上持续推出有吸引力的活动,是完全有可能形成“引流—停留—转化”的闭环的。
当然,风险也现实存在。比如,招商能否吸引真正有“引擎效应”的品牌?员工是否具备运营新型文化业态的能力?还有,施工期间门店停业,短期收入会受影响。但公告里也列出了应对措施,包括组建专业团队、提前锁定资源、预留创新预算等,说明管理层并非盲目乐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动作是,同一天中南传媒还公告控股股东申请将三家关联企业注入上市公司的承诺延期五年。原因很清晰:这三家公司受教辅政策变化、数字化转型压力影响,业绩不稳定,有的甚至亏损。此时注入可能拖累上市公司,延缓反而是对中小股东负责。
综合来看,中南传媒正在做两件重要的事:一边用闲置资金盘活存量资产,探索新业态;一边审慎处理资本整合问题,守住基本面。这不是激进的扩张,而是一次有节奏的转型。对于这样一家背靠国资、手握优质地段资源的老牌文化企业来说,能迈出这一步,已经比很多同行走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