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盛华源全资子公司近期获批合计1072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国拨资金),并将通过控股股东中国电气装备以委托贷款形式实施项目。其中,280万元为此前已获批项目的资金主体变更,另新获批792万元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全流程仿真平台建设”。这笔资金将经由中国电气装备旗下中电装财务有限公司,以年利率2.30%、期限三年的委托贷款方式逐级下拨至子公司青岛豪迈。与此同时,公司拟偿还原控股股东山东电工280万元贷款,完成资金路径的控制权切换。
这一操作符合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使用国拨资金的相关规定——在暂不具备增资条件时,可先以委托贷款形式落地,待时机成熟再转为股权投入。整个流程已获董事会、监事会及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审议通过,属于常规关联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值得注意的是,过去12个月内,宏盛华源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委托贷款累计已达1072万元,而公司通过中电装财司向子公司发放的委托贷款总额更是达到1.0757亿元,显示出集团内部资金调配机制正在系统化运行。
我看到这个公告的第一反应是:这并不是一次突发性利好,而是央企体系内资源整合和政策资金落地的标准动作。2.30%的利率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说明资金成本极低,本质上是对国家战略项目的定向支持。而选择委托贷款而非直接注资,既保证了项目快速推进,又保留了未来资本结构优化的空间。从这点来看,管理层的操作非常稳健且合规。
更让我关注的是背后的信号意义。宏盛华源虽然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微降4.53%,但归母净利润却暴增96.30%,说明盈利质量在提升。与此同时,融资余额处于近一年低位,而南方、华夏等多只中证1000ETF持续增持,机构布局意图明显。这次国拨资金加码特高压仿真平台,恰恰印证了公司在高端制造环节的技术投入方向。在我看来,这不是简单的“拿补贴”,而是国家在推动电网设备智能化升级的一个缩影。
当然也要理性看待风险。目前融券余量处于较高水平,显示部分投资者仍持谨慎态度。但整体来看,背靠中国电气装备这样的央企平台,叠加政策资金持续导入,宏盛华源在特高压产业链中的角色正从“制造执行者”向“技术参与者”演进。这种转变未必立刻反映在股价上,但长期看,才是决定企业价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