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最新发布的2026年大类资产展望,正在引发市场广泛讨论。最引人关注的是,他们提出了A股和港股将延续“新四牛”逻辑——资金流入牛、科技创新牛、制度改革牛、消费升级牛。这一判断不仅勾勒出未来一年资本市场的主旋律,也透露出机构对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的坚定信心。
在具体资产配置上,中信建投认为债市依然具备配置价值。随着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的延续,长期增长中枢下移与“资产荒”格局未变,利率仍有下行空间,期限结构也有望进一步优化。汇率方面,人民币兑美元预计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黄金则被定位为中长期投资机会,显示出机构对全球宏观不确定性仍存谨慎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展望并非泛泛而谈。从此前披露的行业观点来看,中信建投已在多个领域做出细致研判。比如在医药板块,他们明确提出中药行业库存正加速出清,年底有望迎来需求回暖;血制品和疫苗行业则依赖政策支持与研发突破,尤其是“十五五”期间浆站规划和疫苗出海将成为关键变量。而在骨科领域,集采带来的行业洗牌已接近尾声,国产厂商通过布局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数智化技术,正迎来业绩拐点。
我尤其认同他们对骨科行业的判断。过去几年,集采确实压低了价格,但也倒逼国产企业从单一耗材向“设备+耗材”一体化模式升级。像爱康医疗、威高骨科这些公司,已经在COA大会上展示了成熟的智能手术系统,不再只是价格竞争者,而是技术引领者。更关键的是,老龄化趋势不可逆,骨科手术渗透率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叠加出海战略逐步落地,这类企业的成长性远未结束。
回到整体资产展望,“新四牛”的提法其实并不夸张。资金面上,当前确实存在流动性充裕与优质资产稀缺的矛盾;科技方面,无论是AI、半导体还是生物医药,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制度改革仍在推进,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到国企改革深化,都在释放红利;而消费升级虽有波折,但在医疗健康、国货品牌等领域依然清晰可见。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审慎。比如人民币温和升值的前提是外部环境稳定,若美国特朗普政府再度加征关税或推动强美元政策,汇率波动可能超预期。同样,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逻辑成立,但其回报更多依赖实际利率变化,短期内难言爆发。
总的来说,中信建投这份展望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对产业趋势和政策节奏的扎实研究之上。它提醒我们:2026年的机会不在普涨,而在结构。谁能在创新、整合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牛”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