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最新研报指出,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正进入密集组网阶段——自今年6月以来,已连续实施10次发射任务,成功将10组低轨互联网卫星送入轨道。更关键的是,我国首个商业可复用火箭“朱雀三号”预计将在11月下旬首飞,若顺利入轨,有望大幅降低发射成本,进一步推动星座部署提速。这一系列动作背后,不只是航天技术的突破,更意味着军工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变革。
与此同时,天兵科技也传来好消息:其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已完成“一箭36星”的运输与振动两项关键试验,加上此前完成的同步分离试验,标志着该型火箭已实现“一箭多星”群发能力的技术闭环。这意味着单次发射可携带更多卫星,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大规模低轨星座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地面模拟真实发射环境的情况下,36颗星的组合体仍能保持结构稳定和接口可靠,说明我国在多星集成发射领域的工程化能力已趋于成熟。
从产业演进角度看,中信建投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中国军工正从过去依赖国内单一需求的模式,转向“内需筑基、外贸扩张、民用反哺”三轮驱动的新格局。第一曲线是传统国防需求,以备战打仗和装备现代化为核心,受益于国防预算稳步增长;第二曲线是军贸出海,凭借性价比和体系化作战优势,在“一带一路”等战略背景下持续扩大全球份额;而第三曲线,也就是我最看好的方向——军用技术民用化,正在打开万亿级新空间。
我认为,这才是未来真正的增量所在。 就像今天的卫星发射技术,原本服务于军事通信和侦测,如今正快速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大飞机等领域溢出。这种“军技民用、反哺军工”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不仅会催生新材料、新器件的发展,还能反过来降低军品研发成本,提升整体产业效率。天兵科技的“一箭36星”验证,本质上就是高端军工能力向商业化场景转化的典型例证。
当然,市场反应还需理性看待。尽管中信建投今日股价持平,成交额达1.63亿元,显示出一定关注度,但真正受益的可能是那些具备技术转化能力的民营航天企业和产业链上游公司。目前来看,虽然商汤医疗等企业获得融资,但资本对硬科技尤其是军民融合类项目的偏好正在悄然升温。
总的来看,卫星组网不是短期热点,而是国家战略与产业转型交汇的长期趋势。当发射成本因可重复使用火箭和高效群发技术下降时,的经济可行性就真正打开了。这或许预示着,中国的商业航天正在迈过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