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航空的这场业绩会,透露了什么信号?
春秋航空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董事长王煜亲自出面回应投资者关切,核心问题聚焦在“净利润下滑”和“国际航线扩张策略”上。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财报播报,而是一次对市场疑虑的集中回应——尤其在公司股价近期微跌、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
根据会上披露的信息,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东南亚市场,特别是泰国方向,受到多重外部因素扰动,需求疲软;二是去年同期存在一次性税务利好——公司使用了前期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导致上年同期所得税费用偏低,基数较高。换句话说,今年的利润回落,部分是“技术性”的,但市场需求变化确实是实打实的挑战。
面对压力,春秋航空的应对策略很清晰:灵活调配运力、深化“三化”战略(即低成本化、数字化、国际化)、加强成本端的精细化管控。这些不是空话。从公司近期动作看,其在2025年11月成功发行8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票面利率创下民营航司历史最低,认购倍数高达3.03倍,足以说明资本市场对其财务稳健性的认可。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笔债券被定性为“科创债”,资金将用于AI模型部署、飞行路径优化和碳排放管理——这意味着,春秋航空正试图用技术手段重构传统航空运营逻辑。
国际航线还没回到2019年水平,但春秋已经回来了
我最关注的一点,是王煜提到的“供给未满、需求渐旺”这一判断。目前整个中国民航业的国际航线运力仍未恢复到2019年水平,但春秋航空已经是业内首家恢复至当年同期规模的企业。这背后不只是胆识,更是对出境游趋势的精准预判。随着签证便利化和旅游情绪回暖,东南亚之外的日韩、欧洲等中长途航线也在逐步重启。
但我认为,真正的考验不在“飞多少条线”,而在“怎么赚钱”。这也是投资者问出“如何平衡国际扩张与收益管理”的深层焦虑。春秋的回答是:靠精细化收益管理转化需求为实际收入。这话说得含蓄,其实指向的是动态定价、舱位控制、辅营收入挖掘等一整套数据驱动的能力。结合他们正在引入DeepSeek R1这类大模型做运营优化,我觉得这家公司已经在向“用算法跑航班”的方向转型。
说实话,在国内航司普遍还在拼补贴、抢时刻的阶段,春秋航空能坚持低成本模式+科技投入双轮驱动,实属罕见。它不仅是目前唯一获得AAA主体信用评级的民营航司,2024年还实现了200亿元营收、22.73亿元净利润,两项数据均居行业首位。这种盈利能力,在全球低成本航空中都算得上佼佼者。
所以你看,今天的这场业绩会,表面是解释利润波动,实则是传递一种信心:即便外部环境有波折,只要内功扎实、战略清晰,就能穿越周期。我对春秋航空的看法依然积极——它不是在被动应对市场,而是在尝试定义下一个阶段的航空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