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隆基绿能联合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宣布,其研发的商业尺寸硅片级柔性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9.8%,获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权威认证,创下该类电池全球首个世界纪录。这项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杂志,实验室小面积器件效率更高达33.4%,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认证。
这个数字背后不是简单的技术微调,而是对光伏材料物理极限的一次挑战。传统认知中,单晶硅是刚性且易碎的,难以实现柔性应用。但研究团队将硅片厚度压缩至60微米——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使其具备了柔韧性,弯曲半径低于2厘米也不会破裂。更大的难题在于钙钛矿层在反复弯折下容易分层失效,这一直是制约柔性光伏落地的关键瓶颈。
为解决这一矛盾,团队创新设计出“疏松加致密”双层缓冲结构:疏松层像弹簧床垫一样吸收机械应力,保护钙钛矿功能层;致密层则保障电荷高效传输,不因柔性化而牺牲性能。最终制成的器件厚度仅60微米,可对折使用,重量不到4.4克,单位重量功率达1.77瓦/克,轻质高功率特性极为突出。
据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介绍,这项突破为柔性光伏在空间光伏、车载光伏等特殊场景的应用打开了大门。比如卫星、飞艇、无人机等对重量敏感的高空设备,或是新能源汽车车顶集成发电系统,都可能成为下一代应用场景。
我看隆基这一跳,跳出了不一样的节奏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惊讶,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光伏行业这几年卷得厉害,主流路线拼的是成本和量产速度,而隆基却在这个时候选择去攻一个“非标”赛道——柔性叠层电池,看似偏离主航道,实则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技术壁垒不在谁能把P型电池多压低几毛钱,而在谁能率先打开新应用场景的入口。这次隆基没有一味追求大尺寸、高功率组件的规模化复制,而是转向轻量化、高比功率的技术探索,恰恰说明它在思考“光伏还能去哪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用的是商业尺寸硅片,不是实验室里的迷你样品。这意味着从第一天起,目标就是走向工程化和未来量产。再加上《自然》级别的学术背书和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这套技术路径的可信度已经拉满。
当然,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距离,比如耐久性、封装工艺、弯曲循环寿命等问题仍需验证。但我愿意相信,当一家公司开始把论文发在《自然》上,而不是只盯着季度出货量的时候,它的创新基因就已经被重新激活了。
未来五年,光伏的竞争可能会从“谁更便宜”转向“谁更能用”。隆基这一跳,或许正是为下一个十年铺下的第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