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殷高峰
储能赛道发展提速。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跃居世界第一。
储能作为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的重要消纳方式,已经成为光伏龙头企业重点布局的赛道。
近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拟通过股权收购、增资入股及表决权委托等多重方式,取得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约61.9998%的表决权,实现对这家储能“独角兽”企业的单独控制。
至此,去年光伏组件全球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光伏龙头企业已经全部入局储能赛道。
“由于风光新能源资源分布与电力需求存在空间上的错配,同时,风光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性,随着光伏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光伏发电的消纳面临挑战,近两年的弃光率也开始明显上升。”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储能已经成为促进新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保供水平的一个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储能能够有效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这一背景下,“光伏+储能”成为光伏龙头企业的标配。
除隆基绿能外,一直深耕多晶硅、电池及组件领域的光伏龙头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股份”)在今年6月份也悄然布局储能。通威新能源科技(金堂)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26日成立,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
而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澳科技”)、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等龙头亦早已入局储能赛道。Infolink数据显示,晶科能源位列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榜榜首,晶澳科技和隆基绿能并列第二,天合光能位列第四,通威股份位列第五。
“光储融合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路径。”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储一体化项目将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从“辅助电源”升级为“主力电源”。
“目前光伏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消纳,如果储能与光伏结合,则光伏的弃电率会大幅降低,光伏的市场空间就会进一步打开,并进一步带动储能的发展。”屈放表示。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基本建立,持续保障新能源顺利接网、多元利用、高效运行,新增用电量需求主要由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满足全国每年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纳需求,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在王铁山看来,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心已经从追求装机规模转向全面提升消纳能力,这为包括光伏、储能在内的整个新能源产业链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在日前举行的“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吕建中表示,光储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节点,光储一体化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5年,光储充一体化市场规模达约5000亿元,在2030年预计将突破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光储一体化是新能源需求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光储一体化有望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屈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