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能建2025年度光伏组件集中采购项目公布中标候选人名单,总规模高达17GW,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此次集采共分为8个标包,涵盖182mm与210mm TOPCon组件、HJT异质结组件以及BC电池组件等多种技术路线,显示出大型能源集团对多元化技术路径的兼容态度。
最终,共有23家企业成功入围,几乎囊括了当前国内主流光伏组件制造商。隆基、晶澳、晶科、天合光能、通威、正泰新能、阿特斯、东方日升等一线大厂悉数在列,同时也不乏华晟新能源、一道新能源、高景太阳能、中来光电等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的二线企业。这份名单不仅体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反映出中国能建在供应商选择上的广泛包容性与战略考量——既保障供应稳定性,又鼓励技术创新。
从技术分布来看,TOPCon仍是当前主流选择,但HJT和BC路线的入围,意味着这些高效电池技术已逐步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尤其像华晟新能源这样专注于HJT技术的企业能够跻身其中,说明其量产能力和成本控制已获得大型央国企的认可。而隆基作为BC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其持续参与也预示着该路线仍有长期发展潜力。
看到这份名单,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仅是一次采购,更像是行业生态的一次“压力测试”。17GW的体量,足以影响未来一年的市场供需节奏。对于入围企业而言,这是实打实的订单保障;但对于未入选者,可能意味着在央企集采体系中被边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名单里没有出现上能电气的身影——虽然它在逆变器领域风头正劲,但主营业务为光伏逆变器和储能PCS,并不生产组件,自然不会出现在组件集采名单中。
不过这也提醒我们,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竞争逻辑完全不同。比如上能电气,尽管没做组件,但它正在推进年产25GW组串式逆变器和15GW储能变流器的扩产项目,产能利用率早已超负荷运行。它的战场不在组件价格厮杀中,而在系统端的技术集成与海外市场的突破上。
回到这次集采本身,我认为它的深层意义在于:央企正在通过大规模集采,加速光伏产业的技术迭代和优胜劣汰。谁能拿到这类订单,谁就能在现金流、品牌背书和技术验证上占据优势。而这23家入围企业,已经站在了新一轮竞争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