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完成亿元增持计划,累计买入613.19万股,耗资超1.01亿元——这一消息在2025年11月21日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公司公告,此次增持自2024年11月26日启动,历时整整一年,最终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完成。增持后,钟宝申个人持股总数上升至1.107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6%。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增持不设价格区间,完全基于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和二级市场波动灵活操作,且资金来源为自有及自筹资金。
从公开信息看,这次增持并非孤立动作。它发生在隆基绿能经历行业低谷、业绩承压的关键时期。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下滑13.1%,仍处于净亏损状态,毛利率一度低至1.21%。技术路线上的争议——尤其是放弃TOPCon转而全力押注BC技术——也让市场对其短期竞争力产生疑虑。与此同时,光伏行业整体陷入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困局,曾经的“千亿龙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说实话,看到董事长真金白银掏出超一个亿增持,我还是有点触动的。这年头,高管喊话式“看好未来”的不少,可像这样实打实拿钱进场的并不多。尤其在股价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脆弱的时候,这种行为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信号:至少管理层自己还没放弃。我不是盲目乐观,而是觉得,在一家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核心人物是否愿意共担风险,往往比任何财报都更能说明问题。
更让我感到积极的是,隆基并没有坐以待毙。一方面,BC技术已进入量产爬坡阶段,HPBC二代产品效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公司在海外布局上也在悄然推进——美国俄亥俄州5GW组件厂投产、东南亚产能落地,都在试图打破地缘壁垒。再加上近期成功发行14.8亿元绿色科创债,说明资本市场依然愿意给有技术底子的企业留一扇窗。
当然,我不会忽视风险。BC技术能否被大规模接受?成本能不能压下来?光储协同是否还能追上节奏?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我倾向于认为,一家曾引领行业变革的企业,只要还在坚持研发(2023年研发投入超77亿)、还在调整组织架构、还在拓展全球产能,就不该被轻易定义为“掉队”。
这一次的增持,或许不能立刻扭转股价走势,但它像是一封写给市场的家书:我们还在坚守。而作为观察者,我也愿意多给一点耐心,看看这场自我革新,能不能真正迎来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