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激烈的“内卷”式竞争,光伏行业亟待拓展新视角、探索新路径,以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生态。
11月19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变革破局共生共赢——2025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隆基绿能可持续发展专家汪子阜提出,光伏行业要实现健康发展、摆脱“内卷”困境,在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价值的同时,也需要从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视角将社会和环境要素纳入行业共同遵循的产品价值核算框架。
汪子阜认为,光伏企业应坚持通过原创技术突破来提升产品价值,以差异化策略应对同质化竞争。与此同时,企业也需建立可持续发展思维,坚守善意共赢理念。“可持续发展常被等同于零碳或绿色低碳。但其本质是实现多方共赢——包括企业与行业、环境与社会、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共赢。”企业要构建体现可持续发展的ESG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
据汪子阜介绍,隆基绿能在持续加大硅片、电池和组件领域研发投入、推动产品的场景化创新的同时,近年来不断强化ESG体系建设,完善供应链合规管理,推进绿色低碳实践。例如,隆基绿能嘉兴基地在推进数字化的同时推进低碳化,建成光伏行业首个“灯塔+零碳”工厂,通过智能化和低碳生产重塑竞争力。
从ESG视角分析,光伏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原因之一在于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如何提升竞争门槛?汪子阜指出,过去企业多关注于降低产品的技术成本,而忽视了原本应纳入考虑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只有全行业按照相对统一的标准将这两类价值要素纳入考量,才能实现更加公平竞争。”他举例称,目前我国正在收紧光伏行业上游多晶硅等能耗标准,势必需要企业更多投入节能降耗和绿色低碳,将环境绩效纳入到产品价值中,避免出现无底线的低价竞争。
“关注社会和环境价值要素,不仅是破除‘内卷’的有效路径,也有助于重塑竞争格局,助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汪子阜说道。
汪子阜表示,目前国内外企业在ESG的关注领域也存在差异。例如,海外客户往往高度重视供应链合规、劳工权益保障等社会领域议题,而国内部分企业则将更多精力放在环境领域。“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全面理解并回应环境和社会议题,才能在企业出海与海外客户更好地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