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将隆基绿能评级从“卖出”上调至“买入”,目标价更是从14元大幅上调86%至26元——这个动作在当前光伏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也足够引发市场关注。给出这一调整的是国际大行花旗集团,其分析师团队认为,隆基绿能“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并预计公司2025年亏损将收窄,2026年有望实现盈利,核心逻辑在于组件销售占比提升带来的盈利能力改善。
而就在评级上调的背后,隆基正悄然完成一次战略转折。近期,陕西省市场监管局披露,隆基绿能拟通过股权收购、增资及表决权委托等方式,取得苏州精控能源约62%的表决权,实现对其单独控制。精控能源并非无名之辈——全球储能直流侧集成商排名第二,国内工商业储能领域前六,机场特种车辆电源市占率全球第一,累计并网超10GWh,业务遍布欧美澳市场。这笔并购,标志着这家长期坚守光伏主业的龙头企业,终于正式切入储能赛道。
我一直在关注隆基的动作。过去几年,当阳光电源、天合光能等同行纷纷押注储能并享受高毛利回报时,隆基显得格外克制。它不是没尝试过转型——早年重点布局氢能,但进展不如预期;同时坚持投入BC电池技术,虽效率领先,却因成本偏高商业化缓慢。这种“慢半拍”的节奏让它在行业价格战中吃了不少亏,业绩承压,股价长期低位徘徊。
但现在看,它的谨慎或许是一种策略。没有贸然自建团队或盲目扩产,而是选择并购一个已有技术积累和海外渠道的成熟标的,反而降低了试错成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精控能源曾获得中车资本、阿特斯、固德威等30多家产业资本加持,说明其技术和商业模式已被广泛认可。这对隆基来说,不只是一次业务拓展,更是一次全球化储能布局的快速借力。
但我也不回避问题。储能赛道早已不是蓝海。短短三年,系统均价从1.2元/Wh降到0.43元/Wh,部分项目中标价甚至跌破成本线。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都公开警告“低价必然带来减配”。隆基此时入场,面对的是一个即将产能过剩、竞争极度内卷的市场。如果只是复制光伏时代的规模扩张路径,恐怕难逃新一轮“卷王之争”。
所以我认同花旗对盈利修复的判断,但更想提醒:短期看并购能带来新增长点,中期能否站稳脚跟,还得看它能不能在系统集成、安全性和运维服务上建立真正壁垒。光伏行业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单一产品,而是“光储氢”一体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能力。隆基提出要打造绿色电力生态闭环,方向是对的,但执行才是关键。
迟到总比不到好,可光到还不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