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这步棋,算是终于落下了。11月13日那则经营者集中公示一出,等于官方盖章:全球最大光伏组件厂商正式杀入储能赛道。这事其实早有风声,业内传了小半年,但直到它真把精控能源62%的表决权攥在手里,大家才明白,这次不是试试水,是冲着干大事去的。
有意思的是,隆基对储能的态度,过去几年像坐了过山车。钟宝申去年还说,“没看到隆基在储能领域有什么独特能力,不做搅局者”;李振国也一度把氢能当“第二曲线”,结果现实给了教训——氢能商业化远比想象中慢,整个行业都进了冷静期。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10月那份“北京交流纪要”,里面明确讲了,光伏+储能融合才是未来的主战场,氢能往后排。这话一出来,方向就变了。
现在回头看,隆基没自己从零建产线、搞电芯,而是直接控股一家成熟企业,这打法很聪明。精控能源可不是小角色,31GWh产能规划,美国还有5GWh工厂,工商业储能国内排得上号,海外也和SolarMax、Club Solar这些玩家有合作。关键是,人家已经盈利了,不是烧钱换规模的那种。隆基这一招,相当于用资本换时间,补上了自己最缺的窗口期。
其他几家早就动起来了。阿特斯靠电站运营起家,储能业务上半年贡献了45亿营收,毛利率超31%,成了利润顶梁柱;天合光能订单排到明年后年,目标是储能收入千亿;晶科押注工商储,在欧美峰谷价差大的地方猛攻。相比之下,隆基确实是慢了一拍,但它的底子也不薄——全球客户资源、渠道网络、品牌信誉,这些都是现成的。光储协同一旦跑通,复用成本极低。
眼下储能早不是蓝海,红海都快打穿了。技术、产能、价格战一轮接一轮。可越是这样,品牌、安全、交付能力就越重要,尤其是在欧美市场。精控能源本身带北美基因,本地化制造,这对隆基切入高溢价市场是个捷径。说白了,别人拼价格的时候,它有机会拼信任。
光伏组件同质化卷到尽头,大家都得找新出路。储能成了那个“第二增长曲线”,不只是因为赚钱,更是因为它是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关键拼图。发电配储,才能解决间歇性问题,也才能从卖设备转向卖服务。这场集体“换挡”,表面看是业务延伸,实则是商业模式的升级。
至于股价,11月14日那一波拉升超7%,说明市场认这个逻辑。花旗最近还把目标价一口气提到26元,信心摆在明面。当然,后续能不能兑现,还得看整合效率和出货落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隆基不再纠结了,船头已经调过来,接下来就是全速前进的事了。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