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纸公示揭开了光伏行业的一个重大动向:隆基绿能拟通过股权收购、增资和表决权委托的方式,取得苏州精控能源约62%的表决权,实现对其绝对控制。这意味着,作为全球光伏组件龙头的隆基绿能,终于迈出了进军储能的关键一步。而随着这最后一块拼图落地,中国五大光伏组件厂商——隆基、天合、阿特斯、晶科、晶澳,已全部进入储能赛道。
这笔交易背后,是隆基长达一年的战略摇摆与内部博弈。过去几年,公司曾将氢能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甚至成立了隆基氢能并完成了多个示范项目。但现实是,氢能商业化进程远比预期缓慢,而光伏主业又陷入持续亏损——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隆基已连续8个季度亏损,累计超129亿元。与此同时,同行们早已靠储能打开了新空间:阿特斯今年上半年储能毛利率高达31.42%,天合光能海外储能订单突破10GWh。压力之下,隆基最终转向,选择以控股成熟企业的方式快速补课。
我一直在关注这场转变,说实话,并不意外。隆基管理层此前反复强调“不做搅局者”,说明他们清楚,储能不是靠堆产能就能赢的红海战场。而这次选择精控能源,恰恰体现了其战略克制与精准。这家公司虽不生产电芯,但在BMS、PCS等核心技术上积累深厚,拥有31GWh产能,且在美国有本地化生产基地,与SolarMax、Club Solar等海外客户已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已经盈利,连续六个季度入选行业一级制造商名单。这种标的,既能帮隆基避开从零起步的成本,又能借力打开欧美高端市场。
在我看来,这步棋走得稳,也够狠。隆基没像其他几家那样重资产自建产线,而是复制了当年收购乐叶光伏的成功路径——用资本换时间,用整合换效率。它的优势从来不只是技术,更是全球品牌影响力和渠道网络。如今叠加精控能源的产品能力和本地布局,“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协同价值立刻凸显。
当然,挑战也不小。精控能源原有股东包括阿特斯、固德威等竞争对手,未来如何协调利益?储能行业本身也在加速内卷,价格战隐现。但至少现在看,隆基没有错过窗口期。全球储能需求仍在高速增长,2025年前九个月国内实际需求同比翻了近两倍。只要整合顺利,这场迟到的入场,未必不能后来居上。
说到底,这不是一次冲动扩张,而是一次被动中的主动突围。当单一卖组件的时代结束,所有光伏巨头都在寻找通往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出口。隆基或许慢了一步,但好饭不怕晚,关键看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