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终于出手了!这家全球光伏龙头正式官宣进军储能赛道,拟收购精控能源约62%表决权,标志着其在“光储一体化”战略布局上迈出关键一步。这一动作不仅填补了其在储能领域的空白,更被视为破解当前业绩困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棋子。
从观望到控股:隆基的储能卡位战
长期以来,在全球前四大组件厂商中,隆基是唯一未布局储能业务的企业。然而,随着光伏行业进入周期低谷,产品价格持续承压,企业盈利普遍下滑,单一依赖光伏制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们观察到,隆基早已开始为转型铺路——今年10月成立绿储新能源公司,管理层多次公开强调“光伏+储能”是解决间歇性问题的关键路径,CTO李振国更是直言这是“未来十年最经济的电力解决方案”。
此次通过股权收购、增资与表决权委托相结合的方式控股精控能源,意味着隆基选择了最高效的切入方式:不自建产线、不重复投入,而是依托成熟标的快速构建系统集成能力。这既规避了技术试错和产能爬坡的风险,也体现了其战略重心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系统解决方案的生态竞争。
为何是精控能源?技术协同与全球化潜力
精控能源并非普通储能集成商。作为连续多年入选彭博新能源财经Tier 1榜单的厂商,其自主研发的IPCP电源管理系统、1500V高压液冷储能系统及5S高集成度方案,在安全性、效率与智能化方面具备差异化优势。更重要的是,该公司已在全球拥有31GWh自有产能,并网量超10GWh,且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市场均有标杆项目落地,展现出较强的本地化交付能力和渠道资源。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精控能源正推动AI驱动的电力交易辅助平台PotisTrader,这与未来“交易型储能”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对于隆基而言,这不仅是获得硬件制造能力,更是接入了一个面向市场化运营的技术与软件体系,为其后续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提供增值服务打下基础。
挑战犹存:后来者如何突围?
尽管动作果断,但隆基面临的竞争格局不容小觑。阳光电源、天合储能等对手已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认知和规模优势。目前行业虽经历洗牌,价格战趋缓,但头部企业护城河已然形成。隆基能否后来居上,取决于其是否能真正实现“1+1>2”的整合效应。
一方面,需加快技术融合,将自身在BC电池、高效组件上的优势与储能系统的调度算法、能量管理深度耦合;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其在全球渠道、品牌影响力和客户信任方面的长板,推出更具竞争力的“光伏+储能”打包解决方案。目前信息有限,交易细节尚未披露,后续整合节奏与协同成效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