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于2025年11月3日宣布,即日起暂停受理如意金积存业务的开户、主动积存、新增定期积存计划以及提取实物的申请。这一调整基于该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并提及受宏观政策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存量客户的定期积存计划执行、赎回及销户操作不受影响,表明此次调整主要针对增量业务,而非对现有持仓进行干预。
从公开信息来看,工行并未说明该业务暂停的具体原因,也未给出恢复时间表,仅提示后续将通过公告披露相关进展。市场对此尚无明确解读,但结合近期该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重大动作,其资金管理策略可能正在经历结构性优化。就在三天前,由工银投资参与出资的江苏社保科创基金正式落地苏州,首期规模达500亿元。该基金采用“母基金 + 直投”双层架构,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造、新能源、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该基金的设计体现出高度专业化的长期投资逻辑:12+2+2年的封闭周期与社保资金属性高度匹配,强制前五年只退老股、不减持上市股份,有效减少对资本市场的短期冲击;决策机制上实行“双会制”,即投委会市场化票决与理事会政策性背书相结合,任一方否决即可叫停项目,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此外,“链长+班长”产业协同模式强化了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了资本赋能实体经济的效率。
尽管此次金积存业务调整与科创基金设立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联尚未可知,但两者的时间衔接值得关注。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贵金属积存类产品上的风险管控趋于审慎,或反映出于资产配置安全性考量;另一方面,工行通过旗下工银投资深度参与国家级科创基金,显示出其正将资源向国家战略导向的高成长性领域倾斜。这种从传统零售型金融产品向长期耐心资本转移的趋势,可能预示着国有大行在科技金融布局中的角色深化。
隆基绿能当日上涨2.08%,报收21.55元,成交额达33.93亿元,显示市场对新能源板块仍保持一定活跃度。而围绕能源转型路径的讨论也在持续升温,特别是关于天然气发电是否应作为过渡电源的争议。尽管中国风光新能源装机已居世界前列,但系统调峰压力依然存在,储能技术尚未完全承担长周期调节任务,气电的灵活性优势再度被提及。广东等地试点容量电价机制,为气电提供了部分经济激励,但其整体发展空间仍受限于资源禀赋与政策定位。
当前,金融资源如何更高效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已成为政策与市场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工行此次业务调整本身影响范围有限,但其所处的更大背景——即国有金融机构正在重构其资金流向与风险偏好——值得持续观察。内情不得而说,但从其参与设立千亿级科创基金的动作看,资金的长期化、专业化、产融深度融合趋势已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