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刚拿下上海电力400MW的海上光伏组件订单,而且是清一色的BC技术路线,这事儿不是偶然,背后有门道。
上海首批1GW“风光同场”项目,两大巨头各拿500MW,结果你猜怎么着?申能股份那500MW全用了BC组件,上海电力这边80%也选了BC。换句话说,已经开标的份额,全部押注BC技术。这不是巧合,是实打实的技术筛选结果。业内都清楚,2024年底上海发布的竞配方案里就明确写了,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4%才能拿满分。当时市面上能稳定量产、效率达标的产品,基本就只有BC路线了。政策导向和技术能力对上了,结果自然就出来了。
海上光伏跟陆上不一样,环境太苛刻。盐雾腐蚀、高湿高温、台风巨浪,再加上施工窗口短、运维成本高,谁家产品扛得住、发电多、衰减慢,谁才有资格入场。BC组件在这块的优势,现在已经有实证数据撑腰了。烟台和三门两个国家级实证基地的监测显示,隆基的Hi-MO 9组件在海上环境下,单瓦发电量比TOPCon高出接近2%,工作温度还低1.3℃左右。别小看这几个点,长期运行下来,功率衰减更慢,寿命更长,综合收益差距就拉开了。
更关键的是经济账。海上项目BOS成本(系统平衡成本)高得吓人,桩基、电缆、海域使用费都是按面积算钱。BC组件功率密度更高,同容量下能节省6.5%以上的用海面积,支架和桩基成本直接往下压。一来一回,初始投资摊薄了,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也就更有竞争力。现在新能源全面入市交易,电价拼的是真实成本,谁效率高、运维省,谁就能活得下来。
所以你看,这次中标不光是个订单问题,更像是行业风向标。从陆上拼规模、拼价格,到现在海上拼效率、拼可靠性,光伏已经进入“技术竞配”的新阶段。BC技术凭借无遮挡正面、低衰减、高抗隐裂这些硬指标,正在成为高端场景的标配。特别是近海项目,未来几年要上量,谁掌握高效组件的量产能力和实证数据,谁就有话语权。
隆基这波算是踩准了节奏。他们自己也说了,预计2027年中国海上光伏累计装机要到6000万千瓦,2030年奔着8000万千瓦去。现在拿下上海这两个标杆项目,等于在技术路线上先立住了脚。后面其他沿海省份的项目陆续启动,这个头阵的位置很可能会形成示范效应。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