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铁路刚刚披露的三季报呈现出一幅复杂的图景。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70.58亿元,同比增长3.34%,但归母净利润62.24亿元却同比下降27.66%。这种营收微增而利润大幅下滑的组合,折公司当前面临的转型阵痛。
细看单季度表现,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1.09亿元,虽然同比下降23.01%,但环比增长36.6%。申万宏源的报告将这种改善归因于国铁运费下浮政策收紧带来的毛利率修复。不过,中金公司对此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他们认为公司在推进物流转型过程中,为开拓总包“门到门”服务市场,部分货源毛利水平较低,导致整体盈利能力承压。
从运量数据观察,大秦线9月完成货物运输量3305万吨,同比增长3.25%,呈现“淡季不淡”特征。但1-9月累计运量28587万吨,同比微降0.20%。这背后是煤炭发送量疲软与非煤货物拓展的双重影响。中金公司指出,由于非煤货物到达地多为公司管外,货运服务费支出相应增加,带来了成本上行压力。
财务指标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固定资产较上年末减少2.69%,货币资金减少2.82%,而应收款项融资大幅增加92.25%。负债端,应付债券较上年末减少100%,合同负债则增加69.2%。这些变化反映出公司在资产结构和资金运作上的调整。
机构观点出现明显分歧。申万宏源维持“增持”评级,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72.66、83.07、92.62亿元。而中金公司则下调评级至“中性”,将2025/26年盈利预测下调24.5%/28.3%至64.95/64.72亿元,认为当前约17.9倍的市盈率处于历史高位。
股东结构方面,三季报显示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三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取代了易方达沪深300ETF。同时,中国人寿保险产品、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等机构持股有所下降。这种机构投资者的调仓行为,或许反映了市场对公司转型前景的不同判断。
估值层面,以10月29日收盘价计算,大秦铁路市盈率约17.45倍,市净率约0.7倍,市销率约1.52倍。破净的股价似乎已经反映了部分悲观预期,但能否真正实现估值修复,仍取决于公司能否在物流转型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随着秋季集中修施工完成,四季度运力恢复为煤炭运输提供了基础。但转型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非煤货物拓展的盈利质量,以及宏观经济对煤炭需求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观察大秦铁路后续表现的关键变量。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