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煤炭上市企业相继公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期货日报记者发现,2024年39家上市煤企实现利润1650.34亿元,其中32家公司实现盈利;今年一季度39家上市煤炭企业实现利润336.45亿元,其中29家企业实现盈利。值得注意的是,受煤炭价格下跌影响,不论是年报还是一季报,上市煤企的利润普遍同比下滑,2024年仅宝丰能源、电投能源、郑煤机、陕西能源、新集能源、淮河能源和辽宁能源7家企业实现利润正增长,今年一季度仅宝丰能源、郑煤机和辽宁能源3家企业实现利润正增长。

记者仔细查阅上市煤企的年报和一季报发现,其业绩分化特征非常明显。2024年山西中硫主焦煤跌幅达42%,今年一季度继续下跌25%,同时期秦皇岛港5500K动力煤的跌幅分别为14.5%和12.3%。不过,动力煤定价普遍以长协为主,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小。以生产动力煤为主的企业,其经营状况普遍好于焦煤生产企业,如神华、中煤、新集能源等。

宝丰能源通过布局煤焦化全产业链,2024年净利润增长12.16%,今年一季度继续逆势增长71.49%,其煤化工板块贡献了65%的利润,有效对冲了煤炭价格下跌的影响。此外,陕西煤业、新集能源也都采取了煤电联营的方式,其利润降幅明显低于其他企业。
记者发现,部分优质资源企业的吨煤平均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陕西煤业吨煤成本在280元左右,而2024年行业平均水平是440元。另外,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材料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
物产中大期货黑色研究员李荣告诉记者,2024年煤炭行业净利润普遍同比下降,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滑22%,直接原因在于煤炭价格下跌,其中动力煤价格较当年年初下跌16.3%,焦煤主力合约价格则下跌38.4%,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到煤炭企业的销售收入,从而导致净利润下滑。从基本面来看,供给增速超过需求增速是导致煤炭企业净利润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2024年原煤产量同比增加1.3%,进口量同比增加14.4%,根据统计局数据,初步核算煤炭消费量增长1.7%。供给端的增速超过需求端,这种供需失衡不仅抑制了煤炭价格的上涨空间,也使煤炭企业在销售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价格持续下行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为何能脱颖而出?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告诉记者,企业通过利用期货衍生品得以规避经营风险。从企业公布的“成绩单”来看,如柳钢股份,其于2024年第四季度在焦煤2501合约上进行买入套保,2025年1月进行实物交割,采用“汽运+铁路+船运”方式将2.4万吨焦煤从山西吕梁、介休运至广西,交割流程仅耗时10天,通过锁定价格降低了现货市场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又如冀中能源,2024年4月其旗下子公司冀中国贸在焦炭2405合约进行套保,并通过集团交割厂库完成交割,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产业协同效率。
“当前,煤炭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应用已从单一套保转向多元化策略,包括运用场内、场外衍生品对冲价格波动风险,通过仓单质押,以及实物交割+多式联运等,降低保证金占用,提高交割效率。”刘慧峰说,前期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依托资源和制度优势积极参与期货市场,中小企业对套保的态度较为谨慎。近两年,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中小型煤炭企业被动或主动参与套保的意愿有所增强,开始积极接触期货公司,并希望期货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给出相应的套保方案。
“去年10月下旬,我们接触到一家年产焦煤50万吨左右的煤炭企业,其常备库存在3000吨~5000吨,希望我们给出相应的套保方案。基于当时煤炭价格刚经历一轮反弹,且当年年底前有一定的政策预期支撑,加上盘面贴水过大,单边套保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建议其采取焦煤跨期套利策略,即买1卖5的方式对冲部分亏损。截至去年12月上旬,该策略取得了约50点的收益。”刘慧峰说,去年12月中旬之后,焦煤盘面再度升水现货。因此,建议其在新的主力合约上进行套保,并逐步加大套保比例,最终有效规避了去年焦煤价格下跌的风险。
记者注意到,今年一季度,煤炭企业的净利润持续下滑。下滑的原因与2024年较为类似:一方面,煤炭价格延续下跌趋势,截至3月底,动力煤现货和焦煤主力价格较年初分别下跌约11.7%和14.6%,直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市场供需失衡加剧,今年一季度原煤产量同比增长8.1%、进口量下滑0.9%,导致总供给增加,而需求端却疲软,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0.3%,钢铁建材等主要用煤行业需求疲软,导致库存高企,进一步压制煤价。
“目前,煤炭供应过剩格局依然未改,企业面临收入下滑、利润减少、销售不畅等诸多压力。短期来看,可采用增加长协比例、运用衍生品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以及控制成本等方式增加经营的稳定性。中期则可通过产业链延伸,以及整合资源、利用期货工具等方式提升抵御周期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需密切跟踪政策和供需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决策。”刘慧峰说。
一位从事煤焦现货贸易的人士直言,在当前煤炭行业面临价格下行、供需失衡和成本高企的多重压力下,企业需采取多管齐下的转型策略:一是深化降本增效,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开采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二是灵活运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三是加快转型升级,头部企业可利用资金优势拓展新能源业务(如风光发电、氢能),实现“煤电化运”全产业链协同,中小企业则应聚焦细分领域创新,开发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或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加强市场研判能力,企业应建立动态库存管理机制,并积极探索碳捕集技术应用以应对环保政策压力。
“通过‘传统业务提质+新兴业务布局’双轮驱动,既能守住当下现金流,又能培育未来增长点,方能在行业周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