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电影(600977.SH)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财报数据呈现显著分化特征:单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实现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累计营收却小幅下滑,折射出影视行业“档期依赖度高、业绩波动大”的典型特性。

中国电影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主要财务数据
而成功“押宝”,也是第三季度业绩亮眼的原因之一,报告期内,公司主投主控的《南京照相馆》与《志愿军:浴血和平》两部影片,分别拿下暑期档与国庆档票房冠军;同时,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并投放市场的电影数量较多,共30部,累计实现票房122.51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32.79%。
单季营收劲增35.61%:头部影片+黄金档期成核心驱动力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电影交出单季营收12.12亿元的成绩单,同比增幅达35.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7亿元,同比激增1463.17%,盈利爆发力创下年内新高。这一亮眼表现的背后,是公司精准把握暑期档、国庆档两大黄金档期,以头部内容撬动市场的战略成效。
从业务端看,创作板块的强势输出成为营收增长的“压舱石”。报告期内,公司主投主控的《南京照相馆》与《志愿军:浴血和平》两部影片,分别拿下暑期档与国庆档票房冠军,其中《南京照相馆》票房突破30亿元,不仅成为2025年暑期档现象级作品,更获得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资格,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的双重突破。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的电影累计票房达122.51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32.79%,在国产票房前十影片中占据五席,内容把控能力与市场话语权进一步巩固。
发行业务的规模化优势则为营收增长提供“加速度”。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336部,累计票房278.61亿元,占同期国产影片票房的82.66%;发行进口影片117部,累计票房28.37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的69.52%。无论是国产片的“统治级”发行规模,还是进口片的高份额覆盖,都让公司在票房分账中持续受益,尤其第三季度头部影片的密集上映,直接带动发行收入环比增长超60%,成为单季营收高增的重要支撑。
此外,科技板块与服务板块的协同发力,也为营收增长注入新动能。截至9月末,国内已开业CINITY影厅达218个,其中42个为CINITY LED影厅,高规格影厅的普及不仅提升观影体验,更为公司带来设备销售与技术服务收入;中影巴可放映机前三季度新增销售963套,在全国新增银幕市场占比61%,技术输出能力持续领跑行业。服务板块方面,中影云票务平台接入影院11750家,覆盖全国87.66%可统计票房影院,1863.84万注册用户形成的流量池,既为发行业务提供数据支撑,也通过票务服务佣金补充营收来源。
前三季营收微降2.90%:内容波动+现金流压力暴露业务韧性短板
与第三季度的高增形成对比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累计营收29.28亿元,同比小幅下降2.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35.7万元,同比大幅下滑69.22%,扣非(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后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9300.22万元,同比降幅达165.46%,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波动问题凸显。
内容端的不均衡表现是导致累计营收承压的核心原因。财报明确指出,前三季度部分主投电影票房不及预期,导致整体毛利降低。尽管第三季度两部头部影片表现亮眼,但上半年缺乏同等量级的作品支撑,使得营收呈现“前低后高”的不均衡态势。2025年公司一季度、二季度净利润持续亏损,直至第三季度才借助档期红利实现业绩反弹,反映出公司对头部内容的依赖度较高,内容储备的均衡性有待提升。

中国电影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财务指标发生变动的情况、原因
现金流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业绩的不确定性。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1.01%,财报解释主要因票房结算分账款减少。影视行业“先投入、后结算”的特性本就导致现金流与营收不同步,而分账款回收放缓不仅影响公司资金周转效率,也间接导致部分项目推进滞后,形成“营收增长-现金流不足-项目延迟-营收波动”的潜在循环。截至9月末,公司应收账款7.80亿元,虽较年初的12.07亿元有所下降,但资金回笼效率仍需改善。
不过,从行业维度看,公司的业绩表现仍具备一定韧性。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419.52亿元,同比增长21.12%,但进口影片票房仅45.2亿元,占比10.79%,国产影片成为市场主力。中国电影作为国产影视内容的核心出品方与发行方,32.79%的国产票房占比已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放映板块方面,公司控参股院线与控股影院覆盖全国25268块银幕,市场占有率30.97%,前三季度实现票房112.64亿元,观影人次2.69亿,线下渠道的稳定布局为业绩提供了“安全垫”。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2025年第三季度的营收高增验证了其在头部内容创作与档期运营上的优势,但前三季度的累计承压也暴露了业务均衡性与现金流管理的不足。未来,如何平衡内容储备的量与质、提升资金回笼效率、降低对单一档期的依赖,将成为公司实现业绩稳定增长的关键。随着后续影片项目的陆续推进与行业复苏的持续深化,公司有望进一步释放业务潜力,在国产影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