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能源发展最近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单看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13.5亿元,同比下降6%;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滑4.5%。不过拉长时间看,前三季度整体收入339.5亿元,同比增长1%;净利润28.5亿元,增长6%。这种季度波动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门道。
业绩波动的三大推手
这份成绩单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毛利率和资本开支的变化。第三季度毛利率11%,比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但环比二季度微降0.4个百分点。这说明公司成本控制有进步,但可能遇到了阶段性压力。另一个关键数字是资本开支同比大降31%至5亿元,不过公司账上躺着92亿元现金,随时可以"弹药充足"地投入新项目。
这种业绩波动主要来自三个因素:首先是油气田检修和工作量调整这种行业常态,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一样;其次是凝析油市场的季节性行情变化;最后是公司正在布局的新能源业务开始崭露头角,已经拿到了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资质这个"入场券"。同时,公司的国际化步伐也没停,"海龙"系列产品正在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开疆拓土。
产业链的涟漪效应
这种业绩变化正在产业链上引发连锁反应。在上游,资本开支收缩可能会暂时影响设备采购需求,但公司手握重金意味着随时可能重启投资。公司的完井工具产品因为比海外同类便宜70%,正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这种"技术溢出"效应反而可能带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提升。
往下游看,城市燃气领域正在迎来好消息。北方多地提前启动供暖季,这将直接拉动天然气需求,对公司的终端销售业务是及时雨。工业用气需求也保持韧性,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上半年增长8.2%,给公司业务提供了稳定支撑。天然气发电作为风光发电的"调节器",电厂利用率提升5-10个百分点,相关服务业务自然水涨船高。
替代品的明争暗斗
市场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煤制天然气虽然现有年产能74.55亿立方米,但实际投产项目寥寥,暂时还形不成气候。真正的对手是进口LNG,上半年进口量增长12%达到3200万吨,国际价格回落到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与公司自产气形成了直接竞争。这就好比超市里进口水果和本地水果打价格战,消费者得利,但商家得各显神通。
有意思的是,深海油气装备这个"队友"正在给公司助攻。随着深地经济概念走热,公司的海洋工程业务间接受益。新能源业务也不只是摆设,海上风电的安装、运维与传统油气业务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正好符合能源转型的过渡需求。
投资视角的冷思考
从投资角度看,这波行情里至少有三大受益方:油气装备制造跟着"海龙"产品出口喝汤;城市燃气运营商借着供暖季和农村市场扩容坐收红利;深海科技企业则与油气勘探业务形成互补。但硬币总有反面,传统油服企业可能因为资本开支收缩而暂时承压,那些高成本的LNG进口商也要面对公司低价产品的挤压。
站在当下节点,有几组数据值得持续追踪:北方供暖季的用气量变化、国际LNG价格能否守住8美元关口,以及公司四季度的资本开支会不会报复性反弹。这些都将决定这份三季报到底是"中场休息"还是"转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