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渤海汽车一则公告引发市场骚动。9月29日晚间,这家沉寂已久的上市公司宣布,将斥资27.28亿元收购四家公司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13.79亿元。
消息一出,市场应声而起——次日开盘,渤海汽车股价直接冲上涨停。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了信任票,尽管这家公司去年刚亏掉12.64亿元。
股价涨停背后,是一家连续四年亏损、扣非五年累亏18亿企业的背水一战。
走进渤海汽车的财务数据,就像翻开一本病历——症状不容乐观。
连续四年亏损,而且去年一下子亏了12个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一开门就亏掉346万元。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五年,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累计亏损更是高达18亿元。
营收数据同样难看。近五年来,渤海汽车的营收像是坐上了滑梯,除了2023年短暂反弹外,其余年份全在下滑。2024年上半年,这个下滑趋势依然没有止住。
最让人揪心的是今年上半年的“纸面盈利”。表面看,净利润同比大增365.97%,实现了扭亏为盈。但细看才发现,这并非主业好转,而是因为德国子公司不再并表,被动产生的投资收益。
说白了,这就像一个人靠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并非真正赚到了钱。
穷则变,变则通。面对困局,渤海汽车选择了一条最直接的路——买买买。
这27.28亿元到底买了什么?
北汽模塑51%股权、廊坊安道拓51%股权、智联科技100%股权和廊坊莱尼线束50%股权——四家公司,覆盖了汽车外饰、座椅骨架、电子产品和线束系统。
说白了,渤海汽车要从传统零部件领域,一脚踏进更具科技含量的新赛道。
这步棋走得相当巧妙。看看这几家公司的客户名单:北京奔驰、沃尔沃、小米汽车、赛力斯……个个都是当下市场的宠儿。特别是廊坊莱尼线束,作为北京奔驰和小米汽车的主要供应商,去年净赚2.9亿元,堪称“现金奶牛”。
从客户结构来看,四家标的公司均与行业头部车企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其中,北汽模塑客户包括北京奔驰、沃尔沃、北京现代、北京汽车等,并在近年开发、批量供应小米汽车、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汽车新势力品牌。廊坊安道拓的产品配套整车客户包括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北汽越野等。廊坊莱尼线束为北京奔驰、小米汽车主要线束系统供应商,现有产品覆盖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的在售车型。
业绩上,四家标的公司则存在明显分化,2024年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5.04亿元、5.33亿元、1081.74万元、34.51亿元,净利润4.78亿元、7272.09万元、-3610.69万元、2.9亿元。
数字可以看出,智联科技就还在亏损中,去年亏了3610万元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买下它,看中的显然是未来的想象空间。
27亿元,对一家连续亏损的企业来说,绝对算是“大钱”。
渤海汽车的家底截至今年6月底,账上只有6.1亿元现金,而短期借款高达12.43亿元。自己都缺钱,哪来这么多钱收购?
答案就在方案里: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其中现金对价4.09亿元,全部使用募集资金支付。
那13.79亿元的配套融资安排值得细品——其中6.89亿元明确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比过半。这说明,渤海汽车不仅缺收购的钱,更缺日常运营的钱。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交易对方海纳川是渤海汽车的控股股东。这场收购,本质上是“老爸救儿子”的戏码。交易完成后,海纳川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上升。
这场豪赌,胜算几何?
短期看,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盈利标的并表,渤海汽车的财务报表会立刻好看许多。更何况,交易还设置了业绩承诺——2025至2028年度,三家主要标的合计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48亿、3.46亿、3.71亿和3.88亿元。
但长期来看,挑战才刚刚开始。
整合是道坎。四家公司,四种文化,能否顺利融合?智联科技的亏损局面能否扭转?这些都是未知数。
协同效应是关键,收购不只是为了并表利润,更要看能否产生“1+1>2”的效果。渤海汽车能否借助这些新业务,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行业竞争是变数。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技术迭代加速,价格战惨烈。在这个赛道上,没有谁能够高枕无忧。
渤海汽车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传统零部件企业的缩影。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
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第一反应——涨停。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这27亿元买来的不只是资产,更是一个承诺——承诺渤海汽车能够走出困境,承诺这场豪赌最终不会变成一场空。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刻更需要的是冷静观察。涨停板背后,我们需要看到实质性的业务改善和协同效应。毕竟,在资本市场,故事可以讲得很动听,但最终还是要用业绩说话。
渤海汽车的这场豪赌,才刚刚开始。

$渤海汽车(SH600960)$ $众泰汽车(SZ000980)$ $山子高科(SZ000981)$ #周末杂谈# #存储芯片掀涨价潮!投资机会几何?# #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黄金股怎么投?# #社区牛人计划# #盘逻辑:深度解析,理清投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