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刚刚披露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结果相当亮眼:营收127.1亿元,同比增长39.4%;归母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大涨54.8%。这个数据一出,市场立刻有了反应——尽管当天股价小幅下跌4.05%,但成交额高达20.59亿元,说明资金关注度明显升温。
从具体业务来看,这次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经纪和自营业务。前三季度,经纪业务收入达23.8亿元,同比增速接近50%,而投资收益更是达到62亿元,同比增长超五成。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信用减值损失仅0.25亿元,同比大幅压降91.8%,这直接减轻了利润拖累,成为利润弹性释放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营业务的结构调整也值得关注。期末金融投资资产为2253亿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权益类投资分别增长21.7%和40.6%,而其他债权投资则减少了两成以上。这种配置变化反映出公司在权益端加大布局,尤其是高股息类资产的倾斜,可能是为了在波动市场中增强收益稳定性。
经纪业务同样表现不俗。三季度单季收入突破10亿元,客户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超过两成,背后是市场日均股基成交额同比翻倍以上的大环境支撑。虽然这一增速有低基数影响,但能充分捕捉市场回暖红利,本身就体现了渠道和服务能力的优势。
投行业务在低基数下实现了41.1%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债券承销的复苏;资管业务则在第三季度迎来拐点,单季收入环比增长24%,同比也实现两位数增长,结束了此前的低迷态势。
我怎么看这家公司?
说实话,这份财报比我预期的还要扎实。很多人只盯着自营的贝塔属性,觉得它是“靠天吃饭”,但我更看重它在这轮修复中展现出的主动调整能力——压缩风险敞口、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客户黏性。这些都不是短期能做出来的。
而且别忘了,目前券商板块整体估值仍处于低位,东方证券今年ROE回升到6.35%,虽然还没回到行业头部水平,但趋势已经明确向上。机构纷纷上调盈利预测,把2025年净利润预期调高至68.8亿元,对应增速超过100%,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可验证的数据链条。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如果后续市场成交量回落,或者流动性收紧,对经纪和自营都会形成压制。但从当前政策环境和居民资产配置迁移的趋势看,券商基本面改善的窗口期可能才刚刚开始。
我对东方证券的看法很清晰:它不是一个爆发型选手,但在结构性机会中懂得顺势而为。现在说全面牛市还为时过早,但像这样经营稳健、调整及时的券商,值得放进组合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