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国家数据局召开发布会,介绍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进展。会上,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张冬披露了一组关键信息:公司已联合行业伙伴构建近40个细分领域大模型,并打造了459个高质量数据集,总数据量超3500TB。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移动在AI时代悄然布局的一盘大棋。
张冬详细阐述了中国移动在数据能力建设上的三大路径。首先是构建“3+1”数据生产工作流——通过基础数据流、合成数据流、应用数据流和企业治理流程,形成闭环的数据供给体系。依托庞大的客户资源与多模态数据(如语音、视频),中国移动正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其次是强化平台协同,打造“数联网+可信数据空间”,实现数据的安全流通。其自研的九天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平台,已在能源、医疗、物流等多个场景落地,标注订单量同比增长210%,支撑20余个重点大模型研发。第三是生态共创,牵头53家央企共建“焕新社区”开源平台,开放120个预训练模型,推动数据共享—联合研发—场景共创的闭环形成。
我注意到,这不仅是技术投入的问题,更是一种战略思维的转变。过去电信运营商的角色是“管道”,而现在,中国移动正在成为“操作系统”。它不再只是提供连接服务,而是以数据为中枢,整合算力、模型、应用场景,构建一个数智共生的新生态。特别是在能源领域的案例中,AI帮助电站实现少人化管理,安全响应效率提升70%,人力成本下降50%——这种可量化的价值输出,正是当前AI落地最难能可贵的部分。
从宏观角度看,这也契合国家推动国企数据开放的大方向。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明确表示,要打破数据壁垒,推动跨行业高效流通。首批12家试点央企被赋予重任,而中国移动显然走在前列。它的做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平台化、标准化的方式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服务中小企业超10万家的目标也并非空谈。
在我看来,中国移动的这步棋,既稳又远。面对传媒行业整体营收微降、利润承压的背景下,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但AI带来的新增长曲线已经显现。它没有盲目追逐热点,而是依托自身海量数据和网络优势,扎实打磨数据服务能力。这种“以实助虚、以虚促实”的路径,或许才是国企数字化转型最值得借鉴的范本。
当很多人还在讨论AI能否赚钱时,中国移动已经在用AI降本增效、赋能千行百业。它的股价今日小幅回调0.06%,报108.66元,成交额达10.24亿——资本市场或许尚未完全捕捉到这场变革的深度。但我相信,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那些不喧哗的深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