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7 15:01:20 股吧网页版
中国移动灵犀智能体用户数突破7000万背后
来源:中国经营报

  继大模型后,人工智能浪潮再进,智能体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在刚刚举行的2025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宣布,旗下灵犀智能体用户数已突破7000万户,并实现全场景覆盖,同时,其当前AI+产品用户数累计超2.1亿户。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本届大会上,从数字主持人到圆桌论坛环节的AI秘书,以及各种家庭、行业场景,都出现了灵犀智能体的身影。以家庭市场为例,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张锦卫在大会期间向记者介绍,灵犀家庭智能体目前已成为家庭智能生态的中枢,通过融合大模型技术与场景化能力,灵犀家庭智能体已能够做到赋能大屏娱乐、高清安防、在线教育、健康养老等多个家庭应用领域。

  会上,记者注意到,中国移动还发布了AI泛终端生态合作计划,宣布将加速让灵犀智能体成为用户的生活伙伴,助力AI终端2026年发展规模达1500万台。

  Omdia电信分析师杨光告诉记者,这一进展也意味着中国移动成为率先在智能体领域公布规模性进展的头部科技企业。智能体被视为大模型之后AI应用迭代演化的新形态,鉴于中国移动拥有的庞大客户量级,这一节点,或预示国内智能体市场的发展拐点已经到来。

  中国移动抢先部署

  灵犀智能体的演进并非偶然。回溯其发展脉络,顺应人工智能大潮成为其发展主线。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中国移动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全面打造了“九天”人工智能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移动自研的九天大模型,并以九天众擎为大模型应用基座,中国移动2024年正式推出“灵犀”助手。

  随后,中国移动迅速完成了灵犀的技术基座搭建。短短几个月内,中国移动在智算领域布局八大枢纽节点,形成了43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算力矩阵;同时,其自研九天终端大模型通过GQA技术实现了8K上下文扩展,量化损失控制在1.5%以内。到了2025年4月的数字中国峰会期间,中国移动联合荣耀、小米等推出首批AI手机与智能眼镜,将智能体需要负载的AI终端完成了从技术到产品的跨越。

  电信分析师周桂军认为,智能体走向规模化需要三项基础能力:大规模连接、分布式边缘算力与产品生态,而这正是电信运营商的天然优势。中国移动接连布局算网、终端,为灵犀智能体的推出做好了铺垫。

  2025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发布灵犀2.0,此次升级完成了灵犀从“助手”到“智能体”的能力,中间通过大模型、边缘算力与场景产品的合力,逐步把能力铺向家庭、办公、出行等五大核心场景。

  “这是典型的运营商打法,用网络和算力优势撬动场景落地。”周桂军指出,智能体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核心在于基础设施支撑,而中国移动恰恰拥有这些既有优势。

  本次大会也揭开了灵犀智能体的规模化成果:月活用户达7000万户,AI+产品族覆盖家庭、办公等全场景,其中3款产品年收入破百亿元、近10款过十亿元,成为中国移动“第二增长曲线”。此外,中国移动终端生态进一步扩容,目前涵盖AI手机、PC、眼镜等新品,四足机器人已落地营业厅与养老院场景。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会上指出,当前,“AI+”已进入规模应用落地、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未来,中国移动将以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为发力点,加快AI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

  具体举措方面,根据中国移动此次公布的智能体“2026行动计划”,下一步其将重点打造AI手机、AI泛终端等智能体终端,并构建智能体机器人产品矩阵及服务生态。

  运营商蓄势跟进

  在中国移动高调官宣后,业界也将目光迅速转向另两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二者虽然未将用户数据披露,但其入局智能体市场的趋势也已逐渐明晰。

  中国电信方面,依托于“云网融合”的核心优势,其以自研的“星辰”大模型为底座,将智能体部署重点面向产业互联网(B端)和数字政府(G端)市场,强调全栈自研、企业级场景定制与安全可信能力,推出可与企业办公系统深度集成的智能体产品,力图把政企市场作为差异化突破口。记者从中国电信相关人士处了解到,其目前正强化端到云的闭环能力与行业微调能力,以提高智能体在企业流程自动化方面的落地效率。

  中国联通则将AI视为深化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动力。依托联通智算(AI Cube)平台,中国联通的智能体策略不仅体现在C端服务,更在于构建网络智能体,从而实现“算网大脑3.0”的演进,用AI优化网络资源调度和管理,提升算网服务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联通的混改机制赋予其更大的生态开放性和创新灵活性,使其能够更灵活快速地与互联网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在智慧城市和垂直行业应用中打造定制化智能体。

  周桂军认为,比较而言,三家企业均在加强算力网络与边缘节点投入,但差异在于路径。其中,中国移动强调“国芯国连”与产业协同以支撑多场景大规模运行,中国电信突出自研模型与企业级闭环,中国联通则强调与设备厂商与云生态的融合以提升终端体验。

  杨光认为,短期内,中国移动凭借流量与渠道优势可能继续领先,快速实现用户规模化与多场景覆盖。但中国电信在政企市场和可信、安全场景有望形成差异化优势;中国联通则有机会在“云+终端”一体化体验与设备厂商协同中抢占家庭与个人入口。

  但长期看,杨光认为,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将取决于谁能更快建立开放、激励合理的开发者生态以及把用户基数成功转化为稳定的付费与行业服务收入。当运营商的算网底座与多方生态形成闭环,智能体才可能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规模爆发期已至

  业内普遍预计,中国智能体产业正从政策指引迈入规模爆发的初期。亿欧智库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体市场规模已达1473亿元,预计2028年将飙升至3.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80%。

  政策层面,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将智能体列为“AI+”重点方向,提出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社会新形态。并进一步明确了智能体应用普及率的目标——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随后,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专项意见,提出推动智能体在自动驾驶、物流调度等场景规模化应用。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会议上指出,下一步将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方案,加速工业智能体落地。

  在政策的驱动下,产业链快速跟进,智能体的部署已呈现出从云端向终端、从通用向垂类演进的趋势。在基础层与平台层,以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正通过推出智能体开发工具,降低行业用户构建垂类智能体的门槛。如字节跳动和腾讯在内容创作、办公协作等C端和B端应用中孵化智能体。

  运营商则在连接、边缘节点与可信身份计费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已成为智能体端云协同和低时延场景落地的重要基础。《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指出,算力网络与边缘能力的扩充是支撑智能体规模化的先决条件。

  不过,瑞恒达产业研究经理王清霖认为,智能体当前仍然面临挑战。一方面,标准与互操作性尚不完善,多智能体跨平台协作仍受制于协议与数据格式;另一方面,商业变现路径尚未完全清晰,用户规模向付费收入转化需要更多产品化与生态激励;此外,合规与可信问题在医疗、政务、金融等敏感场景尤为突出,监管与可解释性成为落地门槛。

  但总体来看,王清霖认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产业链巨头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智能体产业已形成合力,已从萌芽走入竞速期,这一领域的竞赛正拉开帷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