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提出,将通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此举也被业内认为是我国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提速的标志。
《通知》聚焦低速广域物联服务
根据《通知》,此次试验聚焦低速广域物联服务,覆盖穿戴设备、交通工具等多元场景,核心目标是构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与安全监管体系,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公开信息显示,卫星物联网特点是低功耗、小数据量、覆盖范围广、终端成本低。其应用场景包括远洋渔船的作业数据上报、农机的作业监测、矿区车辆的调度管理、油气管道的远程监控、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上传等。
为保障试验质量与行业规范,《通知》为参与企业设立了清晰门槛,要求企业具备卫星物联网星座建设能力,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以及有科学完善的商用试验方案等。在申请流程上,企业需先经所在地通信管理局初审,再由工信部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评估论证,通过后方可获得试验资格。
技术与安全规范方面,《通知》提出明确要求:参与企业需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同时需严格规范无线电频率使用行为,并落实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管理责任。
此次商用试验的推进,是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政策持续落地的重要体现。随着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卫星物联网已成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进一步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同时构建安全监管体系,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经验与发展模式。
已有企业提前布局
从市场前景来看,卫星物联网赛道增长潜力显著。据卫星专业咨询公司Euroconsult预测,到2030年,全球卫星物联网连接数将突破3亿个,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千亿美元级别。
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近年来也有不少国内企业提前布局这一领域。
今年8月,由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建设与运营的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时空道宇此前已在600km轨道部署30颗卫星,随着本次发射任务完成,在轨卫星增至41颗。预计未来两个月内,吉利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将增至64颗,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任意地表实时无缝数据通信。
彼时,时空道宇CEO王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星座建成后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商业卫星物联通信服务,并为国家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提供支撑。随着卫星数量增加,星座的轨道布局持续优化、全球覆盖和链路稳定性不断提升,用户接入等待时延大幅缩短。据悉,在以往的测试中,吉利星座卫星通信终端的通信成功率达99.15%,网络可用性超过99.97%。
而在近日,在广州开幕的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海格通信与国电高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我国首个低轨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的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全面开展芯片模组、终端设备、天线系统及星载设备等领域的联合创新,共同打造覆盖“空天地海”的全域卫星物联网解决方案。
按照官方表示,基于海格通信与国电高科各自在地面段与空间段的核心优势,双方将围绕联合技术攻关、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开发、商业化推广与市场开拓等重点方向,展开全方位合作,将共同瞄准卫星物联网技术在低空经济、工业物联(工业物联网)、应急动员(应急通信)、海洋经济(海洋装备卫星通信)、交通运输、消费类电子等重点领域及国际市场的广阔应用前景,共同推进成熟产品的规模化商用落地。
中航证券在研报中称,根据我国目前披露的主要巨型星座建设计划,2030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制造端市场空间规模预计可达250亿元至460亿元,地面设备市场空间规模可达267亿元,服务端市场空间可达227亿元。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指出,我国卫星物联网星座规划具备较强前瞻性,核心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国卫星物联网的客户群体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主,这些国家整体网络覆盖度相对较低,对低成本卫星物联网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研报指出,随着我国卫星物联网组网完整度的持续提升,其全球化市场规模有望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
三大运营商即将全面入局卫星市场
此前,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从市场开放、应用场景、产业生态、资源供给、通信监管等多个方面提出支持措施。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1000万。
《指导意见》强调,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等模式,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为广大地面移动通信用户提供基于卫星的话音、短消息业务。鼓励电信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在话音、短消息业务基础上拓展高速数据服务,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天地融合发展。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这意味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都获得了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资质,可以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丰富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三大运营商均已布局卫星互联网业务。
据中国电信披露,早在2023年9月8日,中国电信就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了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截至目前,华为、荣耀等7家手机厂商已累计推出36款具备直连卫星功能的手机,销量超2300万台——依托我国自主建设的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国电信于2023年9月份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攻克星地异构组网、卫星通信技术体制优化、信息传输信道重构、多天线波束集成、芯片功能集成和小型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并于2024年推出“汽车直连卫星”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中国移动旗下“中国移动01星”“‘星核’验证星”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其中“中国移动01星”搭载支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载基站,是全球首颗可验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上信号处理试验卫星;“‘星核’验证星”搭载业界首个采用6G理念设计、具备在轨业务能力的星载核心网系统,是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
近期,中国联通“联通星系”四颗低轨卫星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入轨。其中联通星系01星—03星为低轨物联通信卫星,联通星系04星则有着特殊意义,为国内首颗具备3GPP窄带物联通信能力的低轨卫星。此外,今年4月份,中国联通与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携手攻克智能网联、卫星通信等关键技术,实现卫星通信与车联网的深度融合,助力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