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又拿了个全球第一,而且是连续三年。
根据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报道,中国移动近期披露了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最新成果:累计有效专利达到1.8万项,连续三年位居全球运营商榜首。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高达86%都是国家认定的高价值专利,覆盖4G、5G、大数据等关键领域。同时,公司已获得36项中国专利奖,技术实力得到广泛认可。
回看过去,中国移动并非一开始就站在行业前沿。在4G时代,它通过建立“专利与标准联动机制”,推动TD-LTE与FDD-LTE捆绑许可,并牵头参与全球LTE专利池建设,成功将我国主导的4G技术推向国际。不仅如此,它还主动引导国际智能终端专利池降低许可费率,让中国市场享受到减半优惠,直接促成了千元4G手机的普及。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向21个国家的140多家海外企业实施专利许可,是少数能向国际一流企业收取专利费的中央企业之一。
进入5G时代,它的创新势头更加迅猛。仅5G相关授权专利就超过2000项,攻克了大规模组网中的时延、覆盖和可靠性难题,支撑我国建成了全球最早、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这些技术不仅夯实了通信基础,更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底层支持,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家央企的科技含金量,可能被市场严重低估了。很多人一提到运营商,想到的就是“管道”、“基建”、“低增长”,但中国移动早已不是那个只靠收话费赚钱的传统企业。它在5G、大数据、AI等前沿领域的持续投入,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壁垒和商业价值。
从财务数据看,中国移动当前股价104.68元,日内微跌0.57%,成交额达8.74亿,显示出市场对其基本面的认可仍在持续。虽然它不像一些题材股那样暴涨,但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它走得扎实、稳健且极具后劲。
在我看来,一个既能收专利费给海外企业的国内运营商,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未来随着更多专利转化为产业动能,中国移动的角色,或许会从“通信服务商”进一步升级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架构者”。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