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份业绩不错的财报。
4月29日,杭州银行(600926.sh)发布了第一季度报告,今年一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99.78亿元,同比增长2.22%;归母净利润为60.21亿元,同比增长17.3%。
这样的业绩水平延续了去年年报双增长的势头,在上市银行中均处于较高水平。

年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83.81亿元,归母净利润169.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61%和18.07%。
按理说,业绩好的杭州银行分红应该大方,但2024年该行的分红率仅23.48%,远低于监管倡导的30%;加之9%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又低上市银行均值2个百分点,一些长期坚守的险资只能选择减持。
同时,财报中还有一些重要指标也值得关注。比如,房地产贷款与零售业务存在不良率上升的风险。以及不久前该行原行长虞利明的突然“离职”耐人寻味。
0.76%不良率背后仍有隐忧
杭州银行的业绩表现,很大程度得益于净息差等传统收入来源之外的业务发展。而在一些创新业务中,狂奔的数据之下,或也暗藏反噬风险。
从收入结构来看,杭州银行营收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非息收入的增长。2024年该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39.24亿元,同比增加23.41亿元,增幅 20.21%;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36.28%,较上年同期上升 3.2个百分点。其中,投资收益为73.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0%,主要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增加。

众所周知,2024年经历了一波债券牛市,多家银行的投资收益也均取得了较大增长,但债券牛市是否具有持续性?主要来自于债券的投资收益能否长期保持较大的增幅?对于杭州银行来说,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再来看资产质量,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杭州银行的不良率仅0.76%,在A股上市银行中属于资产质量较优的梯队。但从结构来看,截至2024年末,个人贷款较上年末增长9.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金额与不良率均在上升。
而在对公业务方面,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仍然是“华丽的业绩袍子之下的一只虱子”。

在不断压降房地产行业贷款的背景下,尽管该行业贷款占比仅为4.02%,但该领域不良贷款余额已从2020年的12.8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25.1亿元,同期不良率从自2.79%飙升至6.65%,显著高于该行整体0.76%的不良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不良贷款占全行不良贷款的比重高达35.23%,在公司类不良贷款中占比更突破50%,成为对公资产质量的最大拖累项。虽然杭州银行通过"贷款占比压降+拨备计提"的组合策略(房地产贷款占比较2021年峰值下降4.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维持500%以上),一定程度上隔离了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对该行资产质量的冲击,但房地产不良率的持续攀升(2024年较2023年再增0.29个百分点)显示风险暴露仍未结束,更要警惕区域性房企风险向上下游产业链的传导效应。
此外,杭州银行旗下杭银消费金融近年快速扩张,截至2024年末,贷款余额529.02亿元,线上业务占比80.29%,但值得注意的是,杭银消金的线上业务高度依赖互联网平台导流,合作对象包括借呗、京东金融、美团等。部分业务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遭遇用户投诉“担保费过高”“信息不透明” 等问题。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涉及杭州银行的用户投诉约 3000 条,主要集中在“高额利息”、“暴力催收”和“服务不佳” 等方面。若资产质量恶化,可能对母公司杭州银行形成反噬。
房地产风险是否出清?
4月2日晚,杭州银行一纸公告,将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的离职推至聚光灯下。公告仅以“个人原因”寥寥四字解释其辞职,既未提及对其过往工作的感谢,也未回应市场盛传的“失联”猜测。
这位在任仅两年多的行长,辞职时点颇为微妙——距离年报披露不足10天,且原定任期尚有两年。更值得玩味的是,虞利明此前掌舵杭州工商信托长达11年,而该信托近年深陷地产泥潭,2023年净利润巨亏6.32亿元,不良率飙升至52.77%。
虞利明的职业生涯与房地产风险紧密交织。公开资料显示,虞利明曾在杭州工商信托任职。该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中房地产规模长期超200亿元,2023年不良率高达52.77%,涉及多家暴雷房企。而杭州银行自身的地产贷款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高达6.65%,不良余额25.06亿元,较2022年末(13.65亿)近乎翻倍。

市场猜测,虞利明的突然离任或与信托时期的“历史包袱”有关。不过对市场相关猜测,杭州银行未做正面回应。
就在近期,据媒体公开报道,杭州银行作为托管方的资管产品"黔中安顺3号"逾期5年仍未兑付完毕,该项目发行人为长安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近三年间该项目曾有过两次兑付方案,但融资方均未完全履行。
而杭州银行正是"黔中安顺3号"资管计划的资产托管方,通常银行在资管产品托管中,主要承担的是托管责任、信息披露责任、监督责任、协助处置责任和风险提示责任。在"黔中安顺3号"逾期问题上,杭州银行上述托管职责的履行是否到位?则关系到该行是否将承担更大的风险。对此,《产业资本》也将继续关注。
从上述风波也可以看出,杭州银行或许仍有不少“历史包袱”没有完全放下。
分红率低于30%险资纷纷减持
近年来,杭州银行业绩好分红低引发了较多争议。
据Wind 数据,截至4月末,杭州银行自上市以来的平均分红率为 21.89%,2024年分红率 23.48%。

相比之下,在A股上市的头部城商行中,分红率大多维持在30%左右。即使放在全部42 家上市银行中,杭州银行的分红率也只处于中游水平。
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在监管层持续强化分红预期影响下,30%利润分红比例,也被默认为是优秀银行分红及格线。
杭州银行2024年分红方案显示,该行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占净利润的比例仅为23.5%。对应5月7日收盘价,杭州银行的股息率为4.45%,在A股42家银行中排名第29位。
事实上,业绩好分红少的背后是,杭州银行基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考虑。一季报显示,该行9.01%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同时,近90亿元的可转债两年后到期待兑付。

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行业平均水平为 11%。
在分红率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下,多家险资股东却在大幅减持杭州银行,如中国人寿在2024年8月至11月期间,共减持了5900余万股,占持股比例的1%,减持总金额约7.7亿元。此次减持后,中国人寿的持股比例减少至0.85%,已经累计减持约30亿元。此外,太平洋人寿和澳洲联邦银行也相继“清仓式”减持了杭州银行的股份。
另一方面,杭州银行的内控水平也急需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从债券承销风控缺失到个贷管理漏洞,杭州银行2024年累计收到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超500万元。如在2024年1月,因债券承销与交易业务 “防火墙” 建设不到位等6项违规行为被罚款210万元。3月,舟山分行因个贷管理不审慎被罚款100万元。4 月,北京分行因违反规定办理结汇业务被罚款105.71万元。8月,因违规向借款人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等问题被罚款110 万元等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杭州银行还出现了向监管报送错误数据的低级失误,暴露出内控系统性问题。
当下,杭州银行正处于"业绩高增"与"风险潜行"并存的关键阶段。短期看,债券投资收益和拨备厚度可支撑利润;中长期则需警惕地产行业及非标产品遗留风险、零售业务不良上升风险、消金业务合规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等。
显然,这些因素将决定杭州银行是否能在新一任行长的领导下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