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能股份刚刚召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这场原本常规的投资者交流,却透露出一家传统能源国企在行业变局中的挣扎与转型决心。最引人关注的数据是:前三季度营收87.60亿元、归母净利润仅1.8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5.95%和84.99%。利润近乎“腰斩再腰斩”,背后是煤炭市场价格持续走弱的大环境压力。
不过,细看季度走势,曙光初现。第三季度单季实现净利润0.95亿元,环比大增2.03亿元,煤炭售价与去年同期的差距也在收窄。管理层明确指出,电力业务盈利能力已同比明显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二季度完成火电厂大修后,迎峰度夏期间机组满负荷运行,发电效率提升。此外,备受关注的募投项目——乌拉盖两台百万千瓦级褐煤发电机组已于9月和10月陆续投运,目前运行稳定。这个总投资超75亿元的项目,被董事长于洋称为“火电业务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将显著增强公司电力板块的规模与盈利韧性。
与此同时,公司在资源拓展和新能源布局上也没有停步。百贯沟西部煤炭资源勘探已完成,产能扩建计划获批复,为后续资源接续打下基础。而在新能源方面,内蒙古风电、陕西光伏、江苏储能等项目正在推进,目标是构建“传统能源+新能源”融合体系。尽管当前收入结构中煤炭仍占54%,电力占37%,新能源贡献尚小,但方向已经清晰。
说实话,看到这份成绩单,我心里五味杂陈。我理解煤炭价格波动对这类企业带来的冲击,也明白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更在意的是,当行业龙头如阳光电源已在储能领域凭借全栈技术和全球化布局拿下全球市占率第一时,苏能股份还处在“投运新机组、扩建煤矿”的传统节奏里。它的优势在于稳健、高分红(累计派现36.65亿)、国资背景和区域资源,但技术壁垒和成长性明显不足。
当然,也不能苛求所有企业都成为技术先锋。像苏能这样的区域性能源国企,承担着保供责任,转型需要时间和政策协同。眼下股价4.85元,接近筹码成本支撑位,主力资金近期有小幅流入,短期或有企稳可能。但我认为,真正的投资机会,还得看它新能源项目的落地速度和运营效率。如果只是“慢半拍”地跟进,恐怕难以摆脱周期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