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的回报正在成为A股市场的新常态。11月18日,伊利股份宣布重磅分红承诺:2025至2027年,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归母净利润的75%,且每股派现不低于1.22元(含税)。这一消息迅速点燃市场关注,也掀开了近期上市公司密集加码分红的序幕。
不只是伊利。三达膜宣布每10股派2.1元特别分红;中国交建推出约19.14亿元的2025年度预分红方案;吉电股份已完成前三季度分红,每10股派0.21元;美的集团更是大手笔实施中期分红,总额达34.48亿元。明泰铝业也在投资者交流中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年度分红比例将提升至不低于30%,并已连续两年翻倍提高中期分红水平。这些行动背后,是越来越多企业将“提质增效重回报”从口号落实为制度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分红正从“年终一次性”向“常态化、高频化”转变。像吉电股份、美的集团等公司已在中期或三季度就实施分红,增强了股东回报的可预期性。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稳定的分红预期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资本市场信心,建议进一步鼓励一年多次分红,简化程序,让投资者更早分享企业成长红利。
看到这一幕,我内心是欣慰的。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资本市场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一个健康的股市不能只靠概念炒作和短期资金推动,而应回归企业盈利本质。高比例、可持续的现金分红,恰恰是对抗投机、引导长期投资最直接的方式。
伊利这次的承诺尤其值得称道——75%的分红下限,在整个消费行业中都属罕见。结合其在《世研消费指数品牌榜》中稳居前三的品牌地位,以及在健康乳品和高端奶粉领域的持续布局,这份底气来源于扎实的盈利能力与现金流管理能力。同样,美的集团作为制造业龙头,能在经营周期波动中坚持中期分红,体现的是管理层对股东权益的真正尊重。
当然,我也清楚,并非所有公司都适合高分红。但关键在于形成合理预期和透明机制。当更多企业像中国交建那样,把分红纳入市值管理框架,制定清晰规划,市场才会逐步建立起“投资有回报”的信任基础。
这股分红潮的背后,或许也有着更深层的信号: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企业用真金白银回馈股东,既是稳定自身估值的理性选择,也是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信心的一种投票。我乐见这样的趋势延续下去——毕竟,只有当投资者能实实在在拿到钱,这个市场才算真正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