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控股股东部分股份解除轮候冻结,这一消息在今日资本市场悄然落地,却暗藏不小波澜。根据公司最新公告,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10月17日解除了对杉杉集团所持8174.73万股及1094.94万股股份的轮候冻结,合计解除约9269.67万股。这一动作虽未彻底扭转控股股东的司法困境,但至少释放出重整程序正在推进的积极信号。
此次解除冻结的背景并不简单。早在2025年3月20日,宁波鄞州区法院已裁定杉杉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朋泽贸易进入实质合并重整,并指定了由中伦(上海)、浙江甬泰等机构组成的管理人团队。按照《企业破产法》第十九条,一旦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相关财产保全措施应予解除。本次股份解冻正是管理人依法申请的结果,属于重整流程中的正常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股份解冻,杉杉集团目前累计仍被轮候冻结高达4.84亿股,占其持股总数的151.24%,说明其债务纠纷依然复杂。
与此同时,另一则公告揭示了更深层的股权变动:原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鄞州捷伦所持近2958万股股份已完成司法拍卖过户,至此已不再持有杉杉股份任何股权。这意味着,杉杉系内部的股权结构正在经历实质性洗牌。当前,杉杉集团与朋泽贸易合计持股比例为23.36%,而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总持股降至24.85%——距离实际控制权的稳定边界已不远。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表达一点看法:这作表面上是法律程序推动下的被动调整,实则可能为后续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资本重组铺路。毕竟,在破产重整框架下,解除冻结、剥离不良资产、理顺股权关系,都是为“重生”做准备。杉杉股份主营业务聚焦锂电负极材料和偏光片,这两个赛道本身具备长期成长性,尤其在新能源车和显示面板领域仍有需求支撑。
更让我关注的是,南方基金旗下的中证500ETF近期还增持了杉杉股份,成为其十大流通股东之一。这类指数型基金通常偏好流动性好、估值合理的标的,它的入场至少说明市场并未完全放弃对公司基本面的认可。当然,我也清楚,当前股价波动(今日涨幅7.26%)更多反映的是事件驱动情绪,而非经营改善。
在我看来,杉杉能否真正走出困局,不在于几次股份解冻或拍卖完成,而在于重整方案能否落地、核心技术是否持续投入、以及管理层能否重建市场信任。眼下,它需要的不只是法律程序的推进,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我修复。投资者可以观望,但绝不能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