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是绿醇放量元年” vs “海外扩产恐压价竞争”
“2025年将成为绿醇需求放量的元年,市场预期有望上调。”——华源证券。
“海外绿氢项目加速扩产,可能引发价格战,国内企业盈利空间或将受挤压。”——行业观察报告。
政策落地:绿氢氨醇一体化提速
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11月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稳步建设绿色氢氨醇综合产业基地,重点布局在风光资源丰富、生物质及水资源充足的地区。文件鼓励“沙戈荒”、水风光大基地开展规模化绿氢制备,推动其在煤化工、冶金等高耗能领域的应用,并支持沿海地区探索海上风电制氢氨醇技术,发展航运绿色燃料加注体系。
多地项目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吉林大安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内蒙古启动30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项目建设;江苏推进3000万立方米级盐穴储氢项目。上述进展标志着氢氨醇多元转化和就地消纳模式正从规划走向落地。
产业链联动:从能源到化工再到航运
政策驱动下,绿氢氨醇产业形成跨领域协同效应。发改委要求煤电机组掺烧绿氨,直接拉动化工企业转型需求,辉丰股份等具备绿氨生产能力的企业迎来新增长点。新能源设备商如华光环能因电解槽订单增长受益明显,业绩与估值双升逻辑强化。
航运板块亦被纳入绿色燃料变革路径。海上风电制氢氨醇技术探索加快,为远洋船舶提供低碳燃料加注方案,契合IMO净零排放框架要求。地方层面,广州、武汉等地出台区域性补贴政策,提升本地企业在绿氢装备制造与工程服务中的竞争力。
机遇与风险并存:全产业链优势能否抵御外部冲击?
尽管国内绿氢氨醇产业处于快速扩张期,但执行节奏与外部竞争构成双重挑战。若地方政策落实滞后或基地建设延期,将影响企业业绩兑现周期。与此同时,中东、澳大利亚等地大型绿氢项目陆续投产,产能释放可能对全球绿氨价格形成压制,冲击国内项目经济性。
不过,中国凭借从电解槽制造到工程总包的完整产业链配套能力,在成本控制和交付效率上仍具优势。叠加碳税政策预期升温、行业数据逐步透明化,市场对绿醇长期需求的信心正在增强。
相关题材及人气个股动态追踪
政策催化下,氢氨醇产业链多只个股交投活跃,资金关注度显著上升。
石化油服(600871.SH):主营业务涵盖陆上与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服务,同时具备氢能源工程技术储备。公司已实现旋转导向、高温随钻测控、高效压裂等多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11月12日股价涨停,涨幅偏离值达10.28%,成交额9.69亿元,换手率2.85%。龙虎榜显示沪股通净买入1161.87万元,营业部合计净买入1986.66万元,主力资金当日净流入2.30亿元。截至11月11日,两融余额达4.04亿元,融资余额持续处于历史90%以上分位,反映市场情绪高涨。
潞化科技(600691.SH):主营煤化工产品生产销售,覆盖农用化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属于氢能源产业链上游企业。依托煤制氢路径,在氢能发展中具有一定资源和技术基础。11月7日股价上涨10.00%,主力资金(dde大单净额)净流入8353.11万元,主力净量达1.07%,位居两市前列。11月10日获融资买入4819.73万元,推动融资余额升至1.35亿元,较前一日增长21.33%,两融余额进入历史70%以上分位水平,显示资金积极布局。
雪迪龙(002658.SZ):深耕环境监测领域二十余年,拥有光谱学、色谱学、质谱学、传感器学等五大核心技术平台,产品广泛应用于碳监测与工业过程分析。随着绿氢项目环评与运行监测需求增加,公司在气体检测与碳计量方面的技术具备拓展潜力。近期受《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将于2026年施行的消息提振,环保题材热度回升。11月10日,公司回应收购力合科技传闻称“消息不属实”,但股价仍保持稳定上行趋势,最新报9.8元,涨跌幅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