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股份子公司10月狂揽超10亿大单,单月中标金额达10.62亿元——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市场对这家老牌能源企业的认知,也悄然释放出行业回暖的积极信号。
根据公司11月5日发布的公告,2025年10月,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合计中标或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共106,185.26万元(约10.62亿元)。订单覆盖智能缆网、智能电池和智慧机场三大板块,客户遍布北京、广州、杭州、西安、欧洲、亚洲等多个地区。其中,仅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就贡献了超过8.59亿元的订单,涵盖绿色建筑线缆、智能制造线缆及智能电网线缆等多个应用场景;远东电池江苏有限公司拿下欧洲储能产品订单1.05亿元,显示出其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能力;而京航安机场工程有限公司承接的智慧机场项目也在当月斩获4000万元以上合同,西藏、承德、德阳等地均有落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孤立爆发。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远东股份累计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总额已达226.86亿元,同比增长6%,创历史新高。细分来看,智能缆网业务前10个月累计订单达186.24亿元,同比增长近12%;智慧机场业务虽体量较小,但10月单月同比增幅超21%,环比更是猛增205.82%,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弹性。
看到这份成绩单,我第一反应是:这家公司正在被低估。市场可能还停留在“电线电缆=传统基建”的刻板印象里,但实际上,远东早已完成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智能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它的客户不再只是工地和变电站,而是深入到数据中心、新能源工厂、智慧机场甚至海外储能系统中。特别是在智能制造与绿色建筑领域,多个亿元级订单集中在北京、杭州、合肥等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说明其产品已经嵌入高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公司在手订单结构日趋多元,抗风险能力增强。过去依赖单一业务的局面正在改变,智能电池和智慧机场板块虽然占比不高,但增速明显,尤其是海外储能订单的突破,意味着它开始真正参与全球能源变革的竞争。
当然,公告中也提示了履约风险,比如极端天气、政策变动或客户因素可能导致交付延迟。但我认为,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这类具备技术积累和项目经验的企业,反而更容易吃到政策红利。
股价目前维持在7.9元左右,成交额超4亿,热度不低但涨幅尚未完全反映基本面变化。如果后续订单持续放量,尤其是高毛利的智能电池和海外项目占比提升,那么估值修复的空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