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科技要卖自家股票了——不是别人减持,而是公司自己准备减持此前回购的股份,用来补充流动资金。这事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并不罕见。就在2025年10月22日,同济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在15个交易日后启动减持程序,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出售其在2024年8月至10月期间回购的全部441.5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0.7068%),所得资金将用于日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
这笔股份来源于去年的一次“护盘式”回购,当时公司出于维护股价和股东权益的目的,在二级市场买入了这部分股票。如今目的达成,按原定《回购报告书》的安排进行处置,属于合规且常规的操作。公告明确指出,减持价格将参考市价,原则上不低于当初的回购均价,差额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不会影响当期利润。而且这次减持不会改变公司股权结构,也不会导致控制权变动,整体影响偏中性。
有意思的是,这不是个例。就在同一天前后,生物谷也披露了类似计划,拟出售2022年回购的股份以回笼资金。两家企业不约而同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变现”已回购股份,说明不少上市公司正在从“稳定股价”的阶段性任务转向“盘活存量资产、改善现金流”的现实考量。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家公司是不是缺钱?但细看下来,并非如此。管理层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属于主动的资金管理行为,而非被动“输血”。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更注重内生现金流的稳健性,把账上闲置的股份转化为可运营资金,反而是理性的财务操作。
而且从市场表现看,同济科技近期走势并不弱,最新股价报14.59元,涨幅2.75%,成交额超1.5亿,显示出一定的交投活跃度。这说明市场对此次减持的接受度较高,没有出现恐慌性抛售。毕竟,规则清晰、路径透明、用途正当,投资者自然不会过度解读。
在我看来,这类操作其实反映了A股公司治理日趋成熟的一个侧面——不再一味追求“囤股护盘”,而是根据战略节奏灵活调整资本结构。比起那些长期把回购股份锁在仓库里的企业,同济科技这种“有始有终”的做法,反而更值得肯定。
当然,后续仍需关注减持的实际节奏和市场承接情况。如果短期内集中卖出,仍可能对股价形成扰动。但只要遵守交易所关于每日减持比例、价格区间等规定,影响就可控。
总的来说,这不是什么大利空,也不是刺激题材,就是一个普通但重要的公司财务动作。它提醒我们:在分析个股时,不仅要关注业绩和概念,还得留意那些看似平淡却关乎资金链健康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