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高速路的应急车道上,桥梁检测车正伸出机械臂,高效检修着桥梁结构;在远离城市的矿山里,无人驾驶的纯电动矿车按照既定路线,精准完成装载、运输、卸货;在雪域高原之巅,新能源旋挖钻与强夯机轰鸣作响,助力打造又一座清洁水电站……
从繁华都市到偏远旷野,一场新能源变革正在作业设备领域悄然发生,这其中,宇通重工不仅是一个参与者,更立志成为引领者。
“我们要在大行业中的细分市场,做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卖出自己的溢价,不卷价格,卷价值!”宇通集团副董事长、宇通重工董事长晁莉红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作为新能源作业设备的引领者,宇通重工正以创新之力,突破更多作业场景的边界,让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作业设备变得绿色、高效、智能。
聚焦作业设备领域新能源化
进入新能源时代,智能化已成为所有制造业前进的方向与终极目标,工程机械行业亦不例外。宇通重工的新能源布局,远比行业想象中更早。
2014年,宇通推出行业首台新能源环卫车;2018年,首台纯电矿卡(宽体车)下线,该车型在同等工况下可节省70%的燃料成本,迅速成为公司的核心产品;2020年,公司再次领先行业,推出首台电机直驱的旋挖钻。
“每一步我们都在尝试突破。”晁莉红介绍,过去公司更多是跟随行业发展,聚焦于传统重工作业设备。如今,已将业务重心全面转向新能源作业设备领域,通过挖掘适配品类并推进其新能源化,成为新能源作业设备的引领者。
这种战略转向不仅体现在产品矩阵上,更直接反映在公司业绩中。2025年上半年,宇通重工实现营收16.6亿元,同比增长12.07%;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42.54%。其中,矿用装备业务表现尤为亮眼,营收达6.4亿元,同比大增111.3%;新能源矿用装备销量增幅达到84.4%;新能源环卫设备销量同比增长18.25%。
在晁莉红看来,宇通重工之所以能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并引领发展,得益于三方面核心优势:一是以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创新链,通过持续研发打造性能优越、适配多场景的新能源产品;二是涵盖运营、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全面提升客户体验;三是面向市场的“直销、直服、直融”三直模式,精准对接需求,快速响应市场。
在中高端市场“卷出价值”
当下,作业设备领域同质化严重,新能源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突围?宇通重工总经理陈红伟提出了清晰的破局思路:走中高端路线,不卷价格、卷价值。
“内卷一般卷的是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的市场,宇通重工走中高端路线,意味着我们要聚焦最优质的市场,服务细分行业里最优质的客户。”陈红伟表示,中高端不单是产品的中高端化,第一要求是对客户需求的真正理解,做到对客户的全链条管理,从产品、服务到客户需求理解等整体过程都要超出客户预期。
基于这一战略,宇通重工切入新能源旋挖钻、强夯机和桥梁桥检车等新的细分市场领域,并陆续推出纯电动港口轮胎式起重机、增程式电动压裂车等新品。
“我们选择的这些,都是在细分市场里能做出自身优势与特色、能实现产品溢价的领域。既能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也能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晁莉红表示,高端市场并非所有厂家都能涉足,从整体实力来看,宇通重工有信心、有能力在其中站稳脚跟。
“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高端市场的领先者,把每一个细分领域的产品都做到极致。”她说。
支撑中高端路线的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陈红伟介绍,宇通重工每年将营业收入的5%投入科研,目的是前瞻性布局新技术、掌握新能源化的关键核心技术,确保不落后于行业趋势。
截至目前,宇通重工已自主研发并掌握了新能源燃料电池、无人驾驶、智能化网联化、高效作业等关键技术,尤其是在高效电驱动系统、自动驾驶、燃料电池车辆开发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及软著297件。
三大增长点驱动未来
尽管新能源化已成为宇通重工最鲜明的标签,但公司的增长动能并不单一。
一是新能源设备本身的持续渗透。行业数据显示,受“两新”及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环卫行业持续回暖,2025年上半年环卫设备行业上险量达39218台,同比增长5.9%,其中新能源设备上险6250台,同比大幅增长91.6%,渗透率升至15.9%,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
“上半年营收中,新能源产品贡献了约80%,这一结构将持续成为我们的增长主线。”宇通重工环卫设备负责人张明威表示,受节能环保和国家政策的驱动等,新能源渗透率还将不断提升。
二是智能网联化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落地。在环卫设备和矿卡领域,宇通重工已陆续应用相关技术,并已相对成熟领先,预计将成为公司另一个重要增长极。
三是国际化。目前,宇通重工的环卫和工程机械产品已出口至泰国、智利等29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和中资企业加速出海,公司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使其成为营收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提供更绿色、更高效、更智能的技术和产品,推动新能源作业设备行业发展,这是我们一直不变的方向。”晁莉红表示,未来行业的核心考验在于技术与产品能否与客户需求深度契合。对此,宇通重工已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这场长期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