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集团退市重组:海水提钾撬动“老三板重生奇迹”
2025年4月29日,*ST东方(600811.SH)股价定格在0.36元,市值仅剩13.17亿元,32.5万散户深陷泥潭。退市前夜,盘面却现诡异波动:跌停板上470万手买单突然涌入,成交额飙至2.92亿元。董事长张宏伟在哈尔滨总部签署退市文件时,手中紧握最后的筹码——全球首个10万吨级海水提钾项目,该项目已取得环评、能评、安评批复,土建进度过半。与此同时,国资委的紧急电话透露出转机:东方集团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中亚粮食走廊”及海水提钾技术,被认定涉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退市后转入老三板(代码:400162)的东方集团,核心希望在于沸石离子筛法海水提钾技术。该技术由河北工业大学袁俊生教授团队研发,可将海水钾富集效率提升150倍,氯化钾生产成本仅1500元/吨(市场价4915元/吨),副产物高纯纳米氧化镁纯度达99.97%,附加值达60万元/吨。
2025年6月,新疆绿原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作为重整投资人入场,注入50亿元资金并启动债务重组;国开行通过SPV承接120亿元高息债务,15年期利率2.8%,流动比率从0.76回升至1.93;东方集团剥离亏损的石油、地产业务。聚焦湄洲湾海水提钾基地,利用电厂低压蒸汽实现能源协同,降耗成本30%。
2025年9月,莆田湄洲湾一期10万吨氯化钾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全球首个规模化海水提钾工程落地。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成本碾压:一期项目吨成本降至1200元,毛利率达75%,2025年贡献营收4.3亿元;
战略布局:二期100万吨项目启动,规划2026年达产,预计年产值903亿元,其中高纯氧化镁贡献800亿元;
政策红利:项目被纳入国家7000亿超长期国债支持的“两重”工程,免税政策使资源开发成本再降20%。
2026年3月,重整方案获证监会特批:
股权重构:老三板0.12元股价按1:5转股,新疆国资持股35%成为实控人,散户持股比例稀释至18%;
估值飞跃:海水提钾业务估值达220亿元,叠加300万吨远期规划(对应年产值9309亿元),公司总估值向千亿迈进;
重返主板:2027年,“中粮东方”以“海洋资源科技第一股”身份申请重新上市,成为老三板史上首例“退市-重组-上市”案例。
(本故事纯属虚构,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