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丙烯行业产能扩张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下,渤海化学(600800.SH)业绩承压。
财报显示,2024年渤海化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32亿元,同比下降21.33%。
渤海化学证券部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公司主营产品丙烯的下游——聚丙烯行业效益不好,向上传导后导致公司主业利润下滑。
增收不增利
财报显示,2024年渤海化学实现营业收入47.84亿元,同比增长48.31%。但归母净利润为-6.32亿元,同比下降21.3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93亿元,同比下降26.23%。
从业务板块来看,石化业务是渤海化学的核心。其全资子公司渤海石化专注于丙烷制丙烯业务,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产销的增加,产品销售区域覆盖华东、华南、华北、东北等地区。
丙烯是最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之一,也是三大合成材料的基本原料。从丙烯产业链来看,其上游为原油、丙烷及甲醇等;下游则应用于聚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丙烯酸等大宗化工产品。其中,聚丙烯是丙烯的最主要下游,需求占比超过70%。
渤海化学方面表示,2024年,国内丙烯市场价格同比小幅下跌,处于近五年的中低位水平,年内价格波动振幅出现明显收窄,季节性走势并不明显。利润偏弱对产品价格的托底支撑作用增强,同时供应压力增大又限制价格上涨空间,导致市场影响因素增多,价格波动频率较快。
卓创资讯丙烯分析师纪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丙烯及多数衍生品利润倒挂,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偏弱。去年1—10月,PDH制丙烯亏损830元/吨。2023年不同工艺制丙烯利润同比下降,丙烯处于全线亏损状态。虽然2024年油制及煤制丙烯利润小幅回升,且煤制丙烯转为小幅盈利状态,但甲醇制及PDH制丙烯亏损幅度进一步增加。尤其PDH装置亏损幅度增大,导致年内装置开停工频繁,对丙烯供应及价格走势产生较大影响。
新增产能释放加剧竞争
渤海化学所处的PDH行业,正面临着供需失衡问题。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近5年,中国丙烯处于快速扩能阶段,产能复合增长率为12.34%。2020年中国丙烯总产能为4477万吨,2024年增至7026万吨,增幅达到56.94%。2024年中国丙烯产能增长率为10.54%,虽然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偏高水平。
纪宏伟分析称,从新增产能情况来看,山东地区占比最大,且以PDH工艺为主,此外新装置投产与存量企业扩能情况共存。从区域来看,2024年山东地区新增产能预计为305万吨,在新增总产能中占比达到46%,华东及华北地区也存有部分新增产能释放。从生产工艺来看,新增产能仍然以PDH工艺为主,其在新增总产能中占比达到65%。另外,蒸汽裂解、催化裂化及CTO工艺也存在部分新增产能释放。
在此背景下,渤海化学面临多维竞争压力。
渤海化学竞争对手包括卫星化学(002648.SZ)、东华能源(002221.SZ)等行业头部企业。卫星化学拥有连云港、嘉兴两大生产基地,是国内PDH产能最大的企业,且向下游延伸至丙烯酸、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成本控制和产业链协同优势显著;东华能源依托进口丙烷资源,布局宁波、张家港等基地,PDH产能规模位居行业前列,且积极拓展氢能和新材料业务。
此外,大型央企及炼化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通过炼化一体化模式生产丙烯,成本较低,在终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有浙江兴兴新能源等民营PDH企业,产能规模与渤海化学接近,在市场份额上竞争激烈。
纪宏伟预计,未来5年,中国丙烯新增产能依旧较多,行业延续多元化、一体化及规模化发展。2027年以后新增产能数量预计有所减少。预计到2029年,中国丙烯总产能或将超过1亿吨。不过,在行业供应压力上升及盈利水平偏弱影响下,部分处于规划阶段的新增产能或将搁置,建设阶段的新增产能或延期投产,丙烯新增产能实际值或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