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亮眼,却被“黑天鹅”击中
闻泰科技2025年第三季度半导体业务收入达43.00亿元,同比增长并创下历史新高,毛利率高达34.56%,净利润7.24亿元——这一数据本应引发市场热烈追捧。作为公司最稳定、最盈利的资产,半导体板块的表现堪称强劲,尤其是在汽车电子、工业与数据中心需求回暖的推动下,MOSFET、逻辑与模拟芯片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面向AI和新能源车的宽禁带半导体(如碳化硅、氮化镓)及IGBT产品正加速量产,技术突破初见成效。
然而,这份亮眼财报发布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风暴却让所有利好蒙上阴影。国庆期间,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发布部长令,冻结安世半导体(Nexperia)资产与运营,并将实控人张学政职务暂停,股份管理权移交第三方托管。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安世东莞工厂实施“上四休三”,出货受限,部分客户已出现芯片缺货涨价现象。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甚至警告,若断供持续,宝马、大众等车企或将面临停产风险。
我看这场危机:买得下,为何管不了?
说实话,看到闻泰三季报的数据时,我是振奋的。一个中国企业在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做到如此规模,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爆发和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背景下,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已接近全球总收入的一半,说明本土需求已成为核心支撑。
但我也清楚意识到,这种成功背后潜藏着结构性脆弱。闻泰2019年以“蛇吞象”方式收购安世,形成高达214亿元的商誉,而自身净资产当时仅35亿元。更重要的是,收购后采取高度自治模式,晶圆制造、核心技术、ERP系统全由欧洲掌控,中国区仅有封装测试和研发节点。这种“轻控制、重协同”的治理结构,在和平时期是效率最优解,但在地缘紧张时就成了致命软肋。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2年英国强制其剥离新港晶圆厂,就是一次明确信号:西方对中国资本介入关键半导体资产的高度警惕。可惜,这个前兆并未换来足够的战略调整。
前路怎么走?我有三点判断
第一,短期来看,法律反制和外交协调必须同步推进。荷兰此举明显带有政治动机,中国企业不能只靠商业逻辑应对,需借助国际仲裁机制与中国政府的外交力量形成合力。
第二,长期必须加快产能本土化。目前控股股东已在临港建设12英寸晶圆厂,这是正确的方向。只有把制造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摆脱“被接管”的风险。
第三,这次事件给所有出海企业敲响警钟:并购不仅是资本游戏,更是政治博弈。未来任何跨境收购,都必须加入“地缘尽调”环节,预设极端情景下的应急预案。
闻泰的困境,是中国高科技全球化之路的一个缩影。我们能造得出好产品,也买得起好资产,但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