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围绕安世半导体问题交换意见。王文涛明确指出,荷方采取的措施已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这场始于9月底的资本突袭,正在演变为撕裂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地缘政治风暴。
荷兰政府的行动堪称一场法律闪电战。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依据1952年《物资供应法》下达部长令,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调整。次日,三位外籍高管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请求,法院未经庭审便迅速暂停了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并将闻泰所持安世股权强制托管于第三方。10月7日,法院进一步指派一名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并授予决定性投票权。从高管提请到关键裁决落地仅用七天,节奏之快超出常规司法程序。
这场突袭直接冲击了全球汽车产业链。安世半导体虽然不生产最先进的处理器芯片,但其二极管、晶体管、功率MOSFET等基础元器件几乎应用于所有现代车辆的控制系统。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年出货量超过1100亿颗器件,全球客户终端超过2.5万家,其中汽车行业客户占比超过60%。在电动车最关键的逆变器芯片领域,安世一家就占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
欧洲汽车制造业已拉响警报。大众汽车发言人证实,虽然安世不是其直接供应商,但部分安世零件用于其车辆组件,短期生产受影响难以避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称,这场争端可能导致近期出现重大生产限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确认,多家车企收到安世无法保证交付的通知。
中方的反制迅速而精准。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特定成品组件及子组件。这一举措直接命中了安世半导体的产业链要害——尽管总部在荷兰,但其最大最重要的后端封装测试工厂位于中国东莞和惠州。据实地探访,安世东莞工厂自国庆假期后便开始实施出货限制,并计划推行上四休三的生产安排。
闻泰科技的反击策略呈现多维度特征。公司CFO沈金佳在投资者会议上透露,除了就荷兰政府的行政令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外,还将启用《中国—荷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就“不公平待遇”提请国际仲裁。值得注意的是,沈金佳承认整个过程不会很快结束,因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法律程序,它也是在地缘政治情况下,多方角力的一个过程”。
安世半导体自身的业绩表现让这场争夺更显复杂。自闻泰科技2019年至2020年间以超330亿元人民币完成对安世的完全收购后,安世的营收增长了60%,利润实现数倍增长,到2024年10月还清了所有债务。近五年来,安世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的税收,在欧洲各地雇佣了数千名员工。
这场争端折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安世半导体作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其晶圆制造工厂分布于德国汉堡与英国曼彻斯特,封装测试基地设在中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研发与制造中心横跨欧亚。张学政曾在哈佛大学中国论坛上强调,“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任何反全球化的趋势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然而,正是这种全球化特质使其成为地缘政治的角力点。
随着荷兰方面释放信号寻求与中方会面,安世半导体事件的走向将检验全球产业链的韧性。当商业逻辑遭遇政治干预,当全球化理想面对民族主义现实,安世的命运已成为观察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贸关系的风向标。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