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中国突然发全员信,明确表示国内运营一切正常、员工薪资照发,并赋予员工“拒绝执行荷兰总部指令”的权力——这场由荷兰政府干预引发的跨国半导体控制权之争,正迅速演变为一场围绕供应链与治理权的激烈博弈。
中国区自救:稳住基本盘
面对荷兰政府9月30日下达的为期一年的资产冻结令以及外籍高管联合发起的法律行动,安世中国于10月17日发布《致全体员工》公开信,强调其作为中国注册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信中明确指出公司生产经营一切如常,工资奖金继续由国内主体发放,并赋予员工在法定代表人授权下拒绝外部指令的权利。这一举措释放出强烈信号:即便海外控制权受限,中国区仍将保持独立运转。
此前,安世中国团队曾遭遇系统账号被封、薪酬支付中断等突发状况。闻泰科技回应称,为防范欧洲切断系统与资金通道的风险,中国区已启动“独立自救”,加紧拉通本土供应链,确保对国内客户的稳定供应。
控制权争夺背后的地缘政治博弈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发生。美国商务部于9月29日出台“穿透性规则”,将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的子公司一并纳入出口管制范围。作为已被列入清单的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成为直接目标。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明确指出,“美方的‘穿透规则’是加害中企的始作俑者”,而荷兰的做法正是该规则下的连锁反应。
更值得警惕的是,三位关键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Ruben Lichtenberg、CFO Stefan Tilger和COO Achim Kempe——在荷兰政府发布指令后立即联合发起法律程序,要求暂停中方CEO张学政职务并将股权托管。市场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内外联动的“夺权”行动,反映出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后面临的治理脆弱性。
产业链冲击与未来走向
安世半导体年出货超千亿颗,其中约80%的终端产品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东莞工厂承担了全球70%的封测任务。目前该厂已出现出货限制及产能调整迹象,部分客户反映提货困难,分销商库存紧张,市场已有涨价预期。
尽管闻泰科技仍保留经济收益权,且正在通过国际诉讼、双边投资协定仲裁等多渠道维权,但短期内决策链条受阻、资源配置受限的局面难以避免。公司能否真正实现供应链“中国化”,取决于技术转移、客户认证与政策协调的复杂博弈。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考验着全球化半导体生态的韧性与规则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