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7 17:36:40 股吧网页版
致命一击!闻泰科技失去安世控制权,200亿商誉悬了?
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K图 600745_0

  近日,闻泰科技(600745.SH)遭遇了自其收购安世半导体以来最严重的海外危机,其核心半导体资产安世半导体(2024年营收147.15亿元)在荷兰遭遇了政府与法院的双重限制,导致闻泰科技对这家关键子公司的控制权被暂时剥夺。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导致闻泰科技复牌后股价一字跌停,更引发了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海外资产安全性的普遍担忧。

  安世贡献266%的利润,闻泰340亿元收购打水漂?

  此次事件的导火索部分源于安世半导体三位外籍高管的“内部叛变”—荷兰籍首席法务官Ruben Lichtenberg在首席财务官Stefan Tilger(德国籍)和首席运营官Achim Kempe(德国籍)的支持下,主动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请求,要求暂停中方CEO职务和股权托管。

  随后,在荷兰时间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全球30个主体对其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不得进行任何调整,有效期为一年。

  紧随政府行动之后,荷兰时间10月6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作出裁决,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董事职务,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并将闻泰科技通过香港裕成控股持有的安世半导体股份(仅保留1股)交由第三方托管。

  尽管公司保留了经济收益权,但对安世的控制权暂时受限。而且,任命的外籍独立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并可独立代表安世半导体,导致闻泰科技在安世的重大决策中失去话语权。由此,安世半导体沦为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从业务发展历程来看,闻泰科技原本是智能手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巨头,2019年通过“蛇吞象”式收购以约340亿元对价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此后公司逐步向半导体业务转型,特别是在2024年12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代工业务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公司加速剥离消费电子ODM业务。

  2025年,闻泰科技将ODM业务以约43.89亿元对价出售给立讯精密,从而全面转向半导体赛道。

  来源:闻泰科技公告

  安世半导体已成为闻泰科技的盈利核心。根据闻泰科技2025年半年报,安世半导体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8.25亿元,仅占闻泰科技总收入的30.88%;但同期净利润高达12.61亿元,占闻泰科技归母净利润(4.74亿元)的266%。

  这意味着若无安世半导体的利润贡献,闻泰科技主营业务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极度依赖单一子公司盈利能力的状况,使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显著减弱。

  来源:闻泰科技公告

  而且,此次事件并非闻泰科技首次在海外遭遇资产安全挑战。2021年,安世半导体收购了英国最大晶圆厂NWF,但次年英国使用新法律追溯审查,最终安世半导体不得不于2023年11月将NWF以1.77亿美元出售给美国威世公司。

  连续在欧美国家遭遇类似资产安全挑战,反映出了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特别是在半导体等敏感领域的投资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风险。

  200亿商誉成定时炸弹,管理层动荡成危机导火索

  闻泰科技在收购安世半导体后,一直面临中外公司治理文化的冲突。欧美企业多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大型公司多由职业经理人管理,股东多为投资基金。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企业则多为股东深度管理公司。这种根本性的治理理念差异,为后续的管理冲突埋下了伏笔。

  张学政治下,安世半导体一直维持相对独立的经营情况,主要事务依托外籍高管执行。2025年,随着闻泰科技决定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张学政的姐姐张秋红辞去了公司董事长、总裁职务,三位ODM/OEM背景的高管也相继辞职。公司遴选了来自安世半导体的沈新佳、杨沐、庄伟等人,全面接管经营决策。

  这种母公司高管团队的大换血,尤其是安世系背景高管上位,无形中引发了原有外籍管理团队的不安与抵触。当外籍高管团队更倾向于遵循当地政治压力而非中方股东意愿时,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便显得异常脆弱。

  来源:闻泰科技公告

  而且,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形成了巨额商誉。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商誉总额为214.98亿元,这相当于公司净资产(346.43亿元)的62%。这笔巨大的虚拟资产,使得公司的净资产质量非常脆弱。

  商誉的价值完全依附于安世半导体持续产生超额盈利的能力。一旦失去对安世的控制,商誉所依附的资产组价值便不复存在,全额计提减值几乎无法避免。而且,市场对闻泰科技的估值是建立在“半导体龙头”的逻辑之上的。若失去安世,已剥离消费电子ODM业务的闻泰科技,其估值逻辑将发生逆转。

  近年来,欧美国家纷纷强化对半导体等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中国科技企业的海外扩张面临日益严峻的政治阻力。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一轮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进一步加强了对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的制裁,规定实体清单企业持股50%及以上的企业也无法直接获得美国产品、设备和技术。这一新规直接影响了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

  在美国收紧管制后,荷兰方面随后与美国联合收紧相关措施。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部长令,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荷兰政府在官网上披露,此次行政指令是依据《物资供应法》下达,核心原因是认为安世半导体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防止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货物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断供。这表明,国家安全的概念已被泛化到供应链安全领域,成为限制中国资本控制欧洲关键企业的理由。

  闻泰强硬反击,科技出海面临严监管

  除外部地缘政治因素外,公司自身的战略决策也存在值得反思之处。在已知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情况,闻泰科技依然选择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并将所有战略资源押注在海外资产安世半导体上,对可能引发的连锁风险显然评估不足。

  而且,公司未能充分预见到美国制裁对欧洲子公司经营的穿透性影响,也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

  此外,公司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ODM到半导体业务的全面转型,这种激进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迫选择,但步伐过快导致公司没有足够时间建立风险缓冲机制。一旦半导体业务受阻,整个企业就将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当前危机,闻泰科技正在积极寻求法律与外交途径捍卫合法权益。公司表示正在与国际律师事务所团队沟通法律救济方案及手段,将采取一切行动,最大限度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来源:闻泰科技官微

  来源:闻泰科技官微

  闻泰科技事件对正在“走出去”的中国科技企业,特别是半导体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中企海外并购,特别是在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必须将地缘政治风险作为核心评估因素。而且,跨境并购后的治理结构设计需充分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确保在面临外部压力时能够保护中方股东的核心利益。

  整体来看,闻泰科技的案例揭示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法律合规和商业逻辑已不足以保障海外资产安全,需要建立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一事件不仅关系到闻泰科技自身的生存发展,也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全球化之路敲响了警钟。(《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