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芯片股遭遇“黑天鹅”
港股半导体板块最近像是坐上了“过山车”。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股价连续下挫,市场情绪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这背后,一则关于闻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丧失”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激起了产业链的涟漪——海外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市场对芯片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担忧再次浮出水面。
荷兰法院的一纸裁决,不仅让闻泰科技失去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治理权,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里昂研报提到的稀土出口管制和美国软件限售,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焦虑:当“卡脖子”风险叠加技术壁垒,半导体企业的短期阵痛似乎难以避免。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本土替代的必要性被再次强调,国内EDA(芯片设计软件)企业或迎来机会。
历史的“镜像”时刻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就在不久前(10月9日至14日),港股半导体板块也曾经历类似的剧烈波动。当时,华虹半导体单日从涨超9%到暴跌7%,中芯国际更是连续多日跌超5%,市场资金如惊弓之鸟。
有趣的是,当时的下跌同样伴随政策面扰动——两融政策调整引发融资盘抛售,而如今的外部制裁风险则更像一场“外部风暴”。但两次事件的共同点在于:高估值的半导体板块对利空格外敏感,流动性较弱的港股市场又放大了波动。不过,历史也显示,产业逻辑未被破坏时,资金往往会在调整中寻找机会(如科创半导体ETF的逆势净流入)。
风浪中的“航海图”
当前的市场情绪,像极了被强风掀起的海浪——短期可能颠簸,但长期航向未必改变。半导体国产化的趋势仍是大势所趋,但政策风险和估值压力如同暗礁,需要投资者谨慎绕行。
回看历史,板块的剧烈波动后,既有企业通过技术突破重新赢得市场信心,也有公司在外部压力下步履维艰。这一次,是重演“急跌后修复”的剧本,还是开启更漫长的调整?答案或许藏在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政策的后续应对中。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短期涨跌,不如关注产业链中真正具备“自主可控”能力的环节——毕竟,在芯片这场“马拉松”里,耐力可能比速度更重要。
(市场有风险,决策需独立。本文仅提供观察视角,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